割舍不了的驻村情缘

文章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时间: 2017-09-07 23:10

  “坡脚喊来坡上听,走路走得脚抽筋;吃的都是洋芋饭,穿的全是布巾巾。”这首反映当地群众贫困现状的山歌,便是六盘水市钟山区民宗局干部杨波初上贵州海拔最高村——海嘎村的真实写照。

  2010年3月,杨波来到海嘎村,担任村里的第一书记。全村365户1687人,人均收入不到1600元,贫穷把乡亲们压得抬不起头、挺不起胸。看着乡亲们迷茫期待的眼神,他暗下决心,海嘎一天不脱贫,就一天不下山。谁曾想,这一驻就是6年。

  海嘎在贵州最高峰韭菜坪,海拔2900.6米。人均半分坡地,农业生产环境十分恶劣,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一年的活路做半年,剩下半年政府管。”全村吃低保的村民占了四分之一。经多次走访调研,杨波感到,海嘎要发展,除了突破交通地理条件限制,更为关键的是要让村民搬掉压在头脑中落后的“大山”,才能真正拔掉“穷根”。

  找准症结,杨波就和村干部一起走家串户,开院坝会、搞夜访,跟他们讲惠农政策、讲文明新风、讲外面的世界。新观念的输入,让村民越来越相信,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真正富起来。

  通过与村民的长期沟通了解,杨波发现,海嘎村民观念守旧主要源于思想萎靡、精神文明匮乏。为此,他争取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近300万元,为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组织30个能歌善舞的彝族少年成立了海嘎民族文艺表演队,把党的好政策、身边的新鲜事、本村的好典型编成歌舞,定时公演。

  绘好蓝图,才能发展得更好。杨波走遍了海嘎的旮旯角角,亲手制定了海嘎村级经济发展、旅游发展、绿色食品开发等规划,建立了海嘎小康民情台账。

  2013年,韭菜坪国家4A级风景区开发,景区的大开发让他再也无法平静。他心里清楚,这是海嘎发展最好的机遇,决不能错过。

  经过咨询专家、多方奔走联系,杨波为海嘎争取到200余万元,利用高海拔、强日照的自然优势,在村里建起了9个种养殖基地,引进苦荞种植和脱毒土豆1500余亩,还成立“海嘎四季青种植农民合作社”,专门种植特色农产品和反季节蔬菜。如今,品质高、卖相好的海嘎土豆和苦荞,已远销贵阳和云南。为了保护好这个品牌,他又与驻村队员四处协调,为海嘎出产的高山洋芋、苦荞申请注册了“黔之脊”绿色食品商标,把“土疙瘩”变成了“金元宝”。

  韭菜坪景区建设期间,杨波厚着脸皮“泡”在项目指挥部,软磨硬缠争取到边沟开挖、土石方清运等活,为300余名海嘎村民争取了就近务工的机会,村民一年的务工总收入就超过400万元,人均超过1万元。

  看到韭菜坪人气渐旺,杨波发动村民建起了导游队、办起农家乐,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2014年8月,在杨波的组织带领下,建成30万元的养蜂项目,60万元的养猪项目,208亩中草药种植,并争取到了2万元24户的散养土鸡项目……

  在杨波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几年时间,海嘎就变了个样:过去遍地茅草房,如今家家住“洋房”。村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搞特种养殖、开办农家乐,曾经习惯于“等靠要”的海嘎人终于知道了“主动造血”。海嘎村人均纯收入在2014年就达到6830元,是他去之前的4倍多。“距离全面小康还有差距,我愿意接着再干一届,让海嘎村真正与全省和全国同步实现小康。”杨波这句话饱含着对海嘎那一份割舍不了的情缘。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