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意写在脸上——新疆抓实党建促稳定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纪实

文章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时间: 2018-12-07 09:57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新疆,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悠久的历史、壮美的风光,无不令人心驰神往。古老与现代相映,富矿与沙漠共存,这里是反恐维稳的主阵地和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作出的“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稳疆安疆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的重要指示,作出“抓党建促稳定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部署,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一个个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反对分裂的坚强战斗堡垒。

如今的新疆,社会稳定之船起锚远航,长治久安之帆乘风破浪,笑意写在了天山南北群众的脸上。

选干部——

政治强、能力强、作风强的干部挑大梁

曾经的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因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干部“庸懒散”、村庄“脏乱差”、宗教氛围浓厚而远近闻名。

“那时候出门都不愿意说自己是阿依库勒镇的。”协合力村村民说,“现在观念变了、腰包鼓了、日子好了,走出去腰杆也直了!”

探究阿依库勒镇的变化,关键在于为各级党组织配强了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阿克苏地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阿克苏地委领导带头包联软弱涣散村,选派县(市)领导班子成员担任情况复杂乡镇党政正职,选派国家干部任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压力层层传导,责任逐级压实,干部以“钉钉子”精神,帮助村里解决了一系列稳定和发展的实在问题。

这是新疆狠抓基层骨干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新疆突出选育用管并重,建强脱贫攻坚“一线指挥部”。在保持党政正职队伍稳定的基础上,为深度贫困县市、乡镇党委增配1名专职副书记,专职抓脱贫。还选拔32名熟悉现代农业、善抓脱贫攻坚的干部到国贫县市担任专职副书记(常委)或副县长,从北疆选派622名干部到南疆深度贫困县乡党委任副职。

为解决村党组织带头人不强、“两委”班子后继乏人等问题,自治区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优化提升行动,采取“内选一批”“统招一批”“下派一批”等方式,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全区共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人员中内选3909人,从返乡大学生中统招256人,从县(市区)部门、乡镇机关站所中选派国家干部4984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批政治强、能力强、作风强的书记挑起了农村基层治理的大梁。

去年11月,阿图什市阿扎克乡铁提尔村30岁出头的致富能手买买提力·吾甫尔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组织信任我,村民需要我,那我就干了。”自他上任以来,通过组织村里年轻人座谈宣传党的政策、一对一解开心结、发动务工典型宣讲等方式,引导63名年轻人走出家门,赴北疆或内地务工,实现脱贫。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既提要求,也出主意——对条件差、底子薄的基层党组织,挑选优秀年轻干部担任书记,整顿成效不明显的不得提任;对于多年反复整顿仍然软弱涣散的村级党组织,新疆还把乡镇党政班子副职、拟提任的副科级干部派下去任书记,直至转化到位。

沙雅县海楼镇科克布云村曾经是个整顿多年的“老大难”村,今年,在村党支部的引导下,村民在自家院落种植果树、种植大棚蔬菜,庭院经济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新亮点。村民凯兰木汗·艾海提今年69岁,子女都已结婚,家中只留下她和丈夫两人。村党支部帮助他们搭起了两个小拱棚,棚里种的菜除了自己吃以外,一年还能卖出2000多块钱。“以前村里的人对村干部不信任,村委会大院里常年门庭冷落。现在村干部常来家里帮助解决困难,真变了,变好了。”凯兰木汗说。

派精英——

35万干部“访惠聚”,11934名干部任第一书记

蓝顶白墙的农家小院飘出奶茶的香味,蒙古包里传出悠扬的马头琴声,汽车在村道或停或行……金秋时节,博乐市小营盘镇明格陶勒哈村迎来了旅游旺季。

以前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玉米和小规模养殖,收入普遍偏低。今年博州科协、博州招商局“访惠聚”工作队驻村后,和村“两委”商议决定,利用该村地处哈日图热格风景区沿线的地缘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完成了公厕、停车场、步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开通了镇村班车。针对村里分散经营的现状,工作队帮助村里成立了“农家乐合作社”。一体化的菜品供应、服务培训、厨师选配,让村里的农家乐、牧家乐经营得越来越规范,生意越来越好。

随着游客增多,村里的奶制品成了抢手货。工作队将奶牛养殖户组织起来成立了合作社,生产的产品有18种,其中“阿拉套山”牌奶酒、奶疙瘩销量喜人。昔日的农牧村走出了集美景、美食、民俗文化等为一体的旅游致富新路子。

基层稳则新疆稳,基层兴则新疆兴。自治区党委连续5年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每年选派7万余名干部扎根在基层一线,覆盖所有村(社区)。至今已派驻干部35万人次。

打最硬的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自治区党委研究制定《关于做好选派优秀干部到村(社区)任第一书记的指导意见》,要求把最强的人放到最困难、最薄弱、最复杂的村(社区)。全区从区地县三级机关单位选派11934名党员干部任村(社区)第一书记,实现了全疆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全覆盖。

驻村干部们为基层注入了强劲的维稳力量、思想力量、扶贫力量、发展力量,一个个“落后村”蜕变成“文明村”“小康村”“幸福村”。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纪委监委常委、驻特克斯县齐勒乌泽克镇巴喀勒克村原第一书记沈波涛,帮助村里解决了饮水、卫生问题,还组建起了养蜂合作社和劳务联合体帮助群众致富,被亲切地称呼为“解忧书记”。和田地委农办副主任、驻和田县色格孜库勒乡其格里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邓小波,驻村后将全乡各项工作排名都倒数第一的村带成了示范村。

机关干部磨练了本领,锤炼了作风。基层干部也学到了方法,提高了能力。有的党员说:“过去的村干部就像‘坎土曼’(维吾尔语:锄头)掉到水里,生了锈。现在有了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帮助,又发光了!”

提质量——

软弱涣散党组织升级为“动力车头”

夕阳逐渐消逝在天际,策勒县策勒镇亚博依村的太阳能路灯依次亮起,照亮了村民阿布力艾则孜·阿卜杜喀迪尔下班回家的路,更点燃了村民们过好日子的希望。

过去的亚博依村党组织作用发挥得不好,原党支部书记“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衍生出一系列问题:村“两委”班子成员各唱各的调,支部活动不规范。在村民眼中,“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里连卫生都差得不得了”,威信从何而来?

2014年,亚博依村被列入整顿对象。村里先后调整了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也有了充足的运转经费保障。

如今的小村庄颜值不断提升,赶得上小城镇了。村民通过技能培训纷纷变身产业工人。贫困户增收途径逐渐变宽,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

在不久前召开的新疆组织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再次强调,“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坚持把党的组织建在每一个社会管理细胞中间。”

近年来,新疆自治区党委先后出台相关文件,推广村级组织“星级化”创建,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不全、队伍不纯、能力不强、运行不畅、作风不实等问题,每年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倒排软弱涣散党组织,构建起常态化、长效化的整顿工作机制。

各地州市也纷纷开展整治行动,配强支部,变一个个“软弱涣散”为“动力车头”。昌吉、阿勒泰等地坚持“一村一策谋整改”,为每一个列入整顿范围的党组织量身定制台账,明确目标任务、牵头单位、责任人、时间要求、方法步骤等;喀什、阿克苏、克州等地由县(市)委书记、组织部长带头啃“硬骨头”,定期开展“回头看”,确保整顿工作有实效。

新疆地广人稀,分布着大量的牧区、林场,部分党员处在半定居和游牧状态。针对“边、远、散”的基层组织盲区,新疆制定《关于加强边远牧区山区矿区和小型国有农林牧场党建工作的意见》,推进“三区三场”党组织建设,实现了边境地区和护边员队伍管理全覆盖,做到了凡有群众的地方、凡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就有党的工作。

“以前我们在山上放牧,没有电,党的新政策根本不知道。现在牧区有了‘毡房党小组’和‘流动毡房活动室’,干部们把党的政策、牛羊养殖技术送到毡房,让我们感受到组织的关怀!”福海县解特阿热勒镇松克木夏牧场牧民党员古来汗·乌拉别克竖起了大拇指。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通过“扩面提质增效”的系列措施,新疆织密了村级组织体系的网络,激发了一个个战斗堡垒的活力。各个基层党组织执行自治区党委一系列“组合拳”,落实各项维稳和治理措施,基层社会治理实现了由“乱”到“稳”的深刻变化。

壮筋骨——

激活党组织每一个细胞

“你看,那就是村部!”在村口,村民指着不远处上空国旗飘扬的地方,热心地为记者指路。

几幢带有新疆特色的民居一字排开,院子干净整齐,中央伫立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这是博湖县塔温觉肯乡东大罕村今年新建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配套建设党群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电影放映室、便民服务中心、村民办事大厅等。

“过去村‘两委’办公室房顶都变形了,村民们升国旗也只能挤在小院子里。现在有了350平方米的活动中心,大家开展文娱活动、上夜校一点都不挤,都愿意来。”东大罕村的老党员许生虎说。

近年来,新疆持续开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建设村民服务中心6410个,全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平均面积达到500平方米以上,实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同时结合“访惠聚”驻村工作,自治区财政按照大村(2000人以上)15万元、中村10万元、小村(1000人以下)5万元的标准为村级党组织保障为民办实事经费。

硬件有了提升,软件更要跟上。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帮助下,各村党组织把规章制度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各村建立起了村级事务小微权力清单,在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招投标事项管理、财务管理、集体资产资源处置等方面,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明确村干部权力“边界”,实行阳光村务。实行村干部坐班制度和为民服务全程代办制度,解决村民在生活中的各项问题。

在叶城县夏合甫乡托万托喀依村,如今村里的公示栏每半个月更新一次,每次村民大会都通报村集体资金使用明细和各项惠民政策落实情况。村民面对记者赞不绝口:“现在村里越来越好,有啥事儿村里都能帮着解决,再也不用到处求人办事了!”

为了激活党的肌体细胞,新疆坚持“增数量”和“提质量”并重,明确发展农牧民党员实行计划单列。提出南疆四地州每个村至少储备25名入党积极分子预备人选、15名入党积极分子、每年至少发展4名党员的“25154”机制和北疆“20103”机制。并始终坚持政治标准,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致富能人中发展党员力度,2016年以来全区共发展农牧民党员7万多名,真正把群众中的优秀分子吸纳进党的队伍。

为了更好地激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维护稳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打头阵”。新疆结合专项活动,引导党员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各地还通过完善党员家庭挂牌亮身份、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志愿服务等制度,激发党员们的内在动力。

青河县阿尕什敖包乡的群众最近感受到了新时代党员的干劲和激情。乡里为每个党员家庭制定了公示牌,要求其亮明身份,还在无职党员中开展了设岗定责活动,设定了公共事务类、宣传引导类、工作监督类等岗位,让无职党员认领。

在这些制度的激励下,党员们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了,一个个在为民服务中大显身手,纷纷获得点赞。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打草过冬,去老弱病残户家里打扫卫生、帮助理发,自发组织捐钱捐物……一件件实事办在群众的心坎,民心渐渐收拢了,不少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从天山脚下到塔里木河畔,从帕米尔高原到准噶尔盆地,全疆干部一路跋山涉水,全体共产党员一心为民服务,携手贫困地区群众一道力拔穷根,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光明前景正徐徐呈现。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