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骨牌凳背后的故事

内容简介:

在欧阳东被捕的这段时间里,家里想尽一切办法营救,但凡家里能搬得动的东西几乎全部拿去换了现钱,唯留下这两条不显眼的骨牌凳,成为他的后人们永远的念想。
详细内容

早听说武冈古城有一户人家里收藏着两条特殊的骨牌凳,尽管外观普普通通,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标记,记录着一个革命烈士悲壮的人生故事。今天我们来到这户人家家里,见到了这两条骨牌凳。

这两条骨牌凳现在的主人叫史志军,是武冈市文化馆一名美术专干,他就是武冈革命先烈欧阳东的亲外孙。站在他父母亲和外公的遗像前,睹物思人,他给我们讲述起欧阳东与两条骨牌凳鲜为人知的故事来。

△(图为史志军家里的两条骨牌凳)

△(图为史志军家里骨牌凳底下的毛笔字“欧阳文玉,明德堂”)

在史志军的印象中,打他记事起,这两条凳子就在自己家里了,凳底有欧阳东亲自题写的“欧阳文玉,明德堂”几个毛笔字。原来,文玉是欧阳东的小名。

其实欧阳东祖居在如今的龙田罗尾村,他父亲从小在武冈当学徒,后在四牌路上开了一家“明德堂”小印刷作坊。1896年,欧阳东出生于武冈原城关镇鰲山街一条巷子里。他六岁启蒙,读了七年私塾,三年县小,两年县中,因成绩优异,头脑灵活被誉为“神童”。

1914年,18岁的欧阳东中学未毕业,提前考取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经同一条街上的曾以鲁介绍,成为毛泽东创办的新民学会的重要成员。

1919年6月,欧阳东和吕振羽、邓中宇等人将长沙武冈籍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了“武冈旅省学友会”。1920年8月,毛泽东与易礼容在长沙创办了文化书社,回到武冈的欧阳东即与毛泽东联系,在武冈县中学办起了分社。不久,为方便开展工作,他把父亲的小印刷坊改为“明德堂”书店,这里很快成为武冈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阵地。

1921年春,欧阳东、邓中宇等在长沙组织“思思工学社”,旨在以马、恩学说为指导,聚集矢志革命的青年共同奋斗。同年冬,他们回到武冈扩大组织,相继创办“思思工厂”、“思思农场”、“思思学校”,欧阳东任学校校长,邓中宇任工厂经理。

当时创办思思学校条件异常艰苦,基本都是添本的买卖。思思学校由水府宫迁至文庙,规模不断扩大,教员就有50余人,需要大量运转经费,作为校长的欧阳东,想尽一切办法筹措资金。他变卖妻子的嫁妆首饰,将父亲购买店铺已付的2000银元索回,四处拉取赞助捐资办学,还背着父亲变卖家里最后的家底:老家的十亩水田.....

1925年秋,欧阳东与邓中宇、李秋涛等在思思学校建立武冈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武冈思思学校特别支部。

1926年6月,欧阳东建立了武冈县第一个农民协会——蔡家塘农民协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欧阳东被迫隐匿到安徽芜湖米脂局工作。1928年2月,他返回长沙与邓中宇等在小吴门东亚旅社秘密集会,被敌发觉,不幸被捕。

在欧阳东被捕的这段时间里,家里想尽一切办法营救,但凡家里能搬得动的东西几乎全部拿去换了现钱,唯留下这两条不显眼的骨牌凳,成为他的后人们永远的念想。

1928年4月,年仅32岁的欧阳东和邓中宇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

史志军的母亲经常跟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两条骨牌凳就是明德堂书店唯一留下来的遗物,不知道有多少进步青年和革命烈士坐过。看到这两条骨牌凳,就好像看到当年的父亲在“明德堂”书店里忙碌的身影。”

欧阳东和他的战友们利用’明德堂”和“思思学校”等场所,传播革命思想,培养革命人才;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誓死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推翻帝国主义黑暗的统治,顽强地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他倾家荡产,舍小家为大家,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英勇的战歌!(傅勇)

△(图为史志军在外公欧阳东和父母亲遗像前,墙右边的为欧阳东)


(来源:新武冈 音频录制:武冈市委组织部 贺伦彪)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