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传家宝】充饥的皮鼓

内容简介: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着一面皮鼓,鼓面上写着“四川省马尔康卓克基”9个红色大字,清晰可见。
详细内容

QQ??20191227123139.png

皮鼓(增强现实图片)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着一面皮鼓,鼓面上写着“四川省马尔康卓克基”9个红色大字,清晰可见。

马尔康是阿坝藏族自治州首府,也是红军长征的“北上驿站”,当年红军在此三进三出。据记载,红军曾在马尔康12个乡村留下过战斗足迹,先后停留达一年多时间。卓克基,藏语意为“至高圣洁”之地,是当时西康省的一个藏族聚居区。

红军长征途中,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曾在马尔康停留了16个月,召开了5次政治局会议,翻越了8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被称为长征途中经过的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战士们与当地藏族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地群众不但在粮食、物资上为红军提供了帮助,还为战士们准备了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当地群众自制的皮鼓,在红军长征的日子里,成为红军宣传工作的有力武器,对提升战士们的坚强意志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5年8月21日,在红军进入草地后,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粮食问题。红军的后勤给养非常困难,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这时候,草地行军还不到一半。行军每到一个地方,战士们利用休息时间去田间地里找食物,本来草地上能吃的食物就少得可怜,仅有的一些土豆还被前面的部队挖完了。于是,红军开始吃一种长着短刺的野草,草的刺有毒,手一碰上就像被蝎子蜇了一样疼,人吃多了这种草大小便还会出血。一些战士把机枪带、皮带煮着吃了,部队所到之处草根、树皮、植物茎块,所有能吃的东西都被一扫而光。在当时的情况下,饥饿死亡时刻威胁着每一个红军战士。为了活下去,凡是能吃的东西都吃了。到最后,甚至连宣传员背上的鼓,也引起了大家的“食欲”。有的战士提出,能否将鼓皮撕下来给大家充饥?

在红军长征时期,因为特殊环境决定着文化宣传不同于以往,在休整间隙开展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文化宣传工作,成为激励红军指战员战胜苦难的精神食粮。所以一些战士提出不同意见,说皮鼓是宣传的有力武器,鼓皮都撕掉了还如何激励士气、提升斗志!干部们经过慎重考虑后说:宣传鼓动的目的是让大家走出草地,现在肚子里填点东西才能走出去。几个战士默默地将皮鼓面割下,分给饥饿至极的战士每人一块。因为鼓皮又硬、又苦、又涩,直接食用难以下咽,有个别战士在草地上就地取水,在火上煮鼓皮吃。

QQ??20191227123159.png

在物资极度缺乏的条件下,红军顽强地克服了横亘在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最终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胜利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面皮鼓,正是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们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历史见证。

(来源:摘编自《红色传家宝》一书,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主编:梁晓婧 音频录制:毕婧 播讲:何帅)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