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隔离防疫 从隔窗而望到隔离制度

文章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时间: 2020-03-09 15:22

在中国,先秦时期就有隔离遏制疫病传播的实践记载,疬疫病疾中的“疬疫”就指的是传染病。殷墟出土文物中,甲骨文字有“疾疫”“疾年”等字。可以推断,上古时期已有传染病方面的记载,甚至是应对防控的实践。

春秋时期,孔子探望得意门生颜回时,曾“隔窗而望病”。宋代朱熹等人认为,这是孔子因担心传染而特意让自己与弟子处于隔离状态,当然也可以认为是弟子主动与孔子隔离而望。

这种自我隔离的传统一直流传下来,《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就有不少隔离案例。例如,五代十国的后唐时期,湖北随州与河南邓州闹瘟疫,许多人重度感染后为避免再传给亲人而紧闭房门,只在窗户上开一小洞,以便传递饭菜和便桶。

清初,京城常闹天花,朝廷严令“凡民间出痘者,移之四十里外,防传染也”。顺治帝还曾移驾到行宫,只让太监送饭送炭,“惜薪司环公署五十丈,居人凡面光者(疑似患者),无论男女大小,俱逐出”。

隔离的同时,防护理念也在同步发展。中国传统医学强调预防为主,讲究个人卫生,提倡用中草药进行消毒杀菌,并对卫生防疫进行了理论总结和实践指导。例如,葛洪的《肘后方》主张祛除“气疫”,里面就有六种针对空气消毒的药方。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隔离观察治疗的明确记载在《汉书·平帝纪》中就有出现:“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一“舍空邸第”,可以说是最早明确记载的“隔离医院”。

南北朝时期,为了遏制疫病的传播,隔离方式已成为正式推行的一种制度。距今1500年前,北魏太医署“于闲敝处别立一馆,使京畿内外疾病之徒,咸令居住”。南朝齐的“六疾馆”更是为隔离遏制和防护而建立起来的专门机构,不仅收治患者,而且将病人与健康者进行有效隔离。

(摘编自2月25日《解放日报》 高福进/文)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