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四千”行动聚民心 日访夜谈一家亲

文章来源: 红星网  时间: 2020-09-03 17:15

近年来,汝城县常态长效开展“弘扬‘半条被子’精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广大党员干部践行“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宗旨。通过开展“日访夜谈”活动,白天和群众一起干,晚上和群众一起想,共谋脱贫致富,共建幸福汝城,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到处是干群亲如一家的生动景象。

一、千名干部进万家,干部上门“认亲戚”

坚持把上门的群众当客人待,把村里的群众当亲戚走,推动党员干部与群众“认亲戚”,常走长亲。一是群众认识“百分百”。划下“驻村干部、工作队、村干部‘三支队伍’必须得到群众100%认识、95%以上认可”这条考核“硬杠杠”,既作为乡镇绩效考核和领导干部责任、成绩、问题“三张清单”的重要内容,又作为“三支队伍”干部提拔重用交流的“门槛”。县干群关系工作督导办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入户明查暗访,调查群众对干部的认识度、认可度。推动2500多名“三支队伍”干部分片包户,与群众结对“认亲”,村村组组、田间地头,干部走访群众、与群众亲切交谈成为常态。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说:“干部上家里比亲戚还密切,对咱老百姓‘嘘寒问暖’,比儿女还贴心。”二是承诺践诺“实打实”。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承诺书》张贴到全县每一户群众家中,上面承诺了“三个一”: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印上了驻村领导、驻村干部、驻村工作队、村干部的彩色相片和联系号码,群众碰到问题可随时拨打干部的电话,干部第一时间为群众释疑解惑或到现场为民解难。三是上门服务“心贴心”。推行干部“上门式”和“为民代办”服务,在走访群众过程中,主动问群众需要办什么事、告诉群众怎么办事、接受群众委托代群众办事,干部“为民代办”事项1390多件。同时,扎实推进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工作,全县217个村(社区)建成“一门式”服务平台,原由县级承办的116项行政审批事项、256项公共服务事项权限赋予乡镇,45项公共服务事项下放到村(社区),群众生产生活高频事项实现县乡村三级受理、一网办结。群众“少跑腿”、甚至“不跑腿”就能办成事。土桥镇80多岁的老村主任曹普全竖起大拇指慨叹:“这辈子经历了两次干部作风让我感动,一次是五十年代的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次是现在的干部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亲如一家。”

二、千场夜谈在村庄,了解民意“零距离”

驻村干部、工作队、村干部“三支队伍”到每个村庄开“夜谈会”,听群众意见,找工作差距,商发展对策。一是会前搞调研。县级领导带头,各级领导干部跟进,白天走村入户田间谈,晚上查漏补缺围坐谈,当好政策法规宣讲员、群众服务办事员、生产发展指导员、矛盾纠纷调解员。通过到村组、企业、项目现场,察民情、听建议、解难题,形成调研报告1096个,发现梳理问题1248个,目前整改完成18个方面935个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二是会中听民意。“夜谈”以联系村领导带头、驻村干部和工作队长为主,村主干共同参与,在广场、操坪、祠堂、村民家中与群众围灯畅谈。坚持“四个一”工作法,一条板凳话桑麻、一本笔记记问题、一沓资料讲政策、一张卡片联民情,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和实际诉求。对不满群众进行情绪安抚、教育疏导,与致富能手探讨产业发展思路、创业致富经验,与村支两委共商村组集体经济发展大计。三是会后抓整改。及时分类收集整理会前、会中反映的民生诉求,召开党政联席会逐条逐项进行分析研判,建立问题整改台账,以交办卡的形式将问题整改落实到事、责任到人。对政策理解有偏差的,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消除误解疑虑;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由驻村领导牵头负责,深入调查、找准症结,拿出整改意见;对乡镇层面无法解决的问题,由乡镇主要领导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由分管或驻点县级领导召集相关部门会诊。今年以来,全县召开“连心夜谈”3200多场,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2700多条,帮助群众解决大小问题10400多个,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纠纷,办好了一大批民生实事,用真心真情、实干实效凝聚了民心。延寿瑶族乡九如村群众为工作队长朱振宇写表功信,马桥镇外沙村村民赋诗点赞中铁公司的驻村“第一书记”何志平,感人景象层出不穷。

三、千次活动到农村,服务直达“家门口”

大力开展“三到农村”活动,热诚为民服务。一是“主题党日”到农村。县直机关单位党支部结合单位的职能职责,每月开展送业务上门、送公益上门等“主题党日”活动,到基层现场答疑、现场核查、现场审批,为符合条件的群众在“家门口”办理业务。同时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环境整治等中心工作,通过走访慰问、结对帮扶、志愿服务等方式到驻点扶贫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助力决战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引领乡村新风。二是信访接待到农村。实行“领导接访”下基层,开展信访“大排查、大走访、大包干、大化解、大整治”“五大”行动,执行县级领导包案包干制度,县级领导到联点乡镇,乡镇领导到联系村(社区)现场接访处访,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三是专业授课到农村。结合“人人有技能”培养工程,组织农业农村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百姓需求,解决农民困难,手把手、面对面向群众传授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种植和家禽家畜养殖技术,以及厨师、保姆、育婴师、茶艺师、电焊工、挖掘机师、农村工匠、养老护工等技能,让群众掌握脱贫“金饭碗”。目前,已邀请专家、教授、能人80多名,到农村举办讲座300多场次,培训2.3万人次。文明瑶族乡东山村贫困户朱根文学习了水果种植管理技术,水晶梨从亩产2000斤提高到3000斤以上。

四、千件实事暖民心,同舟共济“从头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精力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一是围绕群众问民需。聚焦群众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实行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工作日收集制,确保工作日有人接待群众、服务群众,听取社情民意;实行“三支队伍”上门收集制,结合“大包干、大走访、大问计、大排查、大化解”“日访夜谈”等专项行动统筹安排、高效走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想尽一切办法、创造一切条件解决好、落实好,让群众少一些“糟心”、多一些“舒心”。二是围绕群众办实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水、电、路、讯、房改造五个“全覆盖”,全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率、电网改造率、道路通畅率、客运班线通达率、4G通讯网络覆盖率、危旧房改造率均达100%,老百姓走上了宽敞路,用上了安全电,喝上了放心水,接上了互联网,住上了安居房。城乡公交覆盖到乡镇、县城周边覆盖到村。城区新建2所学校,新增学位3000多个。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规范农村建房、“厕所革命”三大行动,共拆除危旧房面积20余万平方米,新建(改建)卫生户厕4876户、农村公厕67座,拆除旱厕2828个。收入增加了,生活方便了,村庄变美了,汝城的山山水水,到处都能见到老百姓高兴的笑脸。三是围绕群众谋发展。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行动和“1355”发展计划,全县种植辣椒达到12万亩,生姜、水果、茶叶都超过了6万亩,50%的村至少有1项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文明水果、暖水蔬菜、泉水茶叶、马桥生姜、南洞茶油、热水楠竹、延寿小米椒、濠头艳红辣椒等“百花齐放”,建成了以大坪镇为中心点的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培训基地、三产融合基地。全县有1.7万户贫困户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人均增收3300元以上。同时,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622家,建起扶贫就业车间123个,给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通过兴产业、稳就业,让百姓安居乐业。(刘平、李从阳)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