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武县把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精准分析真心引才、厚植沃土倾心育才、优化服务暖心留才、科学合理精心用才,激发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竞相涌流,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坚持政策创新,奏响引才“前奏曲”。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制定《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引进人才编制“周转池”,及时有效破解引才瓶颈。及时摸排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需求目录,做到精准“靶向引才”。采取“外引内聘”的方式,多次组团赴湖南师大、中南大学、吉首大学等高校主动出击引才,成功引进1171名教育、卫生、电子等领域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为乡村振兴蓄势储能。坚持柔性引才,重点扶持优势产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产业研究院,引进同济大学锂电池产业开发团队5人、中南大学技术科研团队6人;柔性引进博士3名。支持在外务工经商人员、退伍军人和高校毕业生返乡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小微企业,对满足条件的首次创业人员,给予5-10万元贴息创业贷款扶持,切实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坚持分类培养,奏响育才“交响曲”。紧紧围绕乡村人才素质提升这一关键,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培育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举办村干部乡村振兴村治理能力提升班等培训班4期,培训基层干部1100余人次,有效提升基层干部能力素质,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本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养方式,先后邀请12名县外专家学者来临武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讲座,培训学员780人次;组织178名农村实用人才赴广东、上海等地参观学习,拓宽视野、取长补短、增强“内生动力”。坚持“输血”“造血”并重,文旅、农业、科技、畜牧等部门深入田间地头,开设“田间学堂”,先后举办各类技术培训40场次,集中培训农村实用人才3000余人次,真正建成了高效的人才培养链条。积极探索“政策+企业+学校+名师”的技能人才培育模式,着力破解电子电容、宝玉石产业技能人才匮乏的难题,依托职业中等学校,建立工厂实训基地2个、校中厂2个,培育行业高技能人才300余名。
坚持激励关怀,奏响留才“协奏曲”。坚持县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优秀人才制度,每年走访慰问各类人才,最大限度调动和保护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持续提高边远地区教师津贴,足额保障乡镇干部工作补贴,及时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落实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通信补贴、生活补助等激励关爱措施,逐年提高村干部报酬、村级办公经费,让乡村一线人才获得感更强。以解决乡村教师周转房为突破口,建设教师周转房1270套,不断改善了乡村基础设施条件,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安心工作,静心发展。加大县级财政保障力度,统筹人才发展专项资金800万元,用于人才引进、培训、管理服务等工作,兑现人才生活补贴和购房补贴28.1万元。建立人才公寓233套,为人才提供住户保障。评选出“乡村优秀人才”9名,评选产业企业人才“最美奋斗者”5名,兑现奖励11.5万元,提升各类人才的归属感、荣誉感,引导他们在乡村振兴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坚持有为有位,奏响用才“进行曲”。坚持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每年从乡村一线选派50名优秀青年人才到急难险重工作一线实践锻炼,让其壮筋骨、长见识、练本领。聚焦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按照“需求+产业+服务组”的模式,选派专业技术人才组建成科技特派员服务组,分别对接农业主导产业和乡村卫生院、中小学校,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力量。聚焦电子、玉石、旅游等领域,引进培养一大批电池开发、玉石雕刻、生态旅游高层次人才,设立人才工作室,使人才来即能用、人尽其才。坚持健全人才作用发挥机制,推行“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引导各类创业致富带头人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446个,吸引200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能人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彰显。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组织引进人才和优秀乡土人才申报人才项目,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全方位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内在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