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情如歌——毛泽东送给毛泽连的皮箱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毛泽东送给毛泽连的皮箱
这是一口不知用了多少年的皮箱,表面已十分陈旧,实际却充满温度,记录着开国领袖毛泽东与农民堂弟毛泽连之间的一段亲情佳话。它长70厘米,宽36厘米,高18厘米,棕色牛皮质地,内衬为普通纸板和白布,从井冈山开始就一直跟着毛泽东。1949年底,毛泽东把它送给了毛泽连。
毛泽连,号润发,1913年出生在湖南韶山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与毛泽东共曾祖父,世居韶山冲滴水洞口的东茅塘,也即毛泽东的祖居地。1888年,毛泽连祖父和毛泽东祖父分家,毛泽东祖父分得南岸上屋场5间半草房,于是带着毛泽东父母离开东茅塘,住到了上屋场。毛泽连与毛泽东血缘关系近,其亲姐毛泽建又被毛泽东父母视如己出,所以,他与毛泽东十分亲近,而毛泽东对这位比自己小20岁的堂弟也是十分关爱。由于在同辈的10个堂兄弟中,一个排第三,一个排第九,所以,他们又亲切地以三哥、九弟相称。
当年,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还是“小萝卜头”的毛泽连跟着三哥走村串户,开展活动,并担负通讯联络、站岗放哨等任务。毛泽东离开韶山后,他则留在韶山继续革命。一天夜里,他参加完农民协会活动回家,手上的火把突然灭了,一不小心狠狠地摔了一跤,左眼被柴蔸扎了,顿时鲜血直流,由于没钱及时医治,自此落下了眼疾。国共关系严重恶化后,身为毛泽东的族亲,毛泽连也遭受了反动当局的压迫。为此,他曾辗转多地,生活无着,辛酸度日,而眼疾也越发严重。
1949年8月,湘潭刚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38师师长任昌辉想到韶山是毛泽东主席的故乡,便立即派人打听其亲属的下落,首先找到了毛泽连。于是在组织的安排下,毛泽连成了毛家到北京“走亲戚”的第一人。
毛泽连很快见到了阔别22年的三哥毛泽东。一见面,哥俩便紧握双手,热泪盈眶,有诉不完的情、说不完的话,谈亲情,谈家庭,谈新中国……当得知这个当年跟在自己屁股后面跑的九弟不到40岁就已左眼失明、右眼模糊时,毛泽东十分心疼,立马叫儿子毛岸英陪他到北京协和医院治病,并让女儿李敏、李讷帮忙照顾。医生为毛泽连摘掉了坏死的左眼球,并对右眼做了修复,但左眼因积病太久,始终无法复明。考虑到美观,医生建议安只假眼。毛泽连连忙找三哥商量,毛泽东无奈地说:“换只假眼睛也只是个摆设,还是看不见。”毛泽连听后便作罢。
毛泽连这一住就是个把月,参观了不少地方,心里也想着让三哥替自己谋份工作。不料有一天,毛泽东却对他说:“九弟,你的眼病北京治不好,你还是早些回韶山。”听到这话,毛泽连只好准备返乡。和他一同上京的堂表弟李轲见状连忙替他向毛泽东诉说困难。但身为新中国领袖的毛泽东绝不容许以权谋私,说:“泽连的困难我晓得,但比起全国人民的困难,就不足道了。”10月,毛泽连准备启程,毛泽东精心为他准备了礼物,有蚊帐、衣服、糖果等。由于毛泽连没有合适的箱子装,毛泽东便把自己用过的这口棕色牛皮箱送给了他。
带着三哥的礼物,毛泽连回到了韶山。虽然三哥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他的请求,却始终将他的困难放在了心上。每年,三哥都会给他寄200元生活费,一直到1958年。后来几年中央办公厅每月寄钱给他,毛泽东知道后立马进行了补交。其母亲逝世,毛泽东又寄上100元安葬费表示慰问。可以说,对九弟的要求,只要不是以权谋私,毛泽东大部分都是有求必应。看似无情,实则有情。即使晚年病重,毛泽东依然惦记着这位老弟,他嘱咐女儿:“家乡还有两个堂叔,连饭都吃不饱,你们有空要常去看看。”
而在三哥的教育下,毛泽连默默在家务农,从不以“皇亲国戚”自居。三哥送给他的这皮箱,他一直用着。三哥走后,他则用他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三哥的感情,时不时到毛泽东铜像跟前伫立一会,然后拄着拐杖慢慢离去……这一幕一直持续到1995年。
现在,三哥和九弟都已不在,但陈列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这口皮箱见证了一代领袖清廉似水、亲情如歌,叙写了兄弟间的深厚情谊,始终散发着浓厚的人情魅力。
(来源: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作者:张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