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组织部长的榜样 ——追记武汉市委原常委、组织部长杨汉军

文章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时间: 2018-04-03 11:06

他有颗狮子般的进取心,不做太平官,做闯将;他公道正派,推荐干部大家心服口服;他礼遇人才,甘当人才的“后勤部长”;他牵挂百姓,村民随口一句牢骚,他都当问题解决;他工作拼命,翻开食堂加班盒饭的记录,他是最多的之一;他从不以权谋私,家人至今住在令人难以置信的老旧房子里……

2015年6月9日,杨汉军(左二)调研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时,与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闫大鹏交流。

“无论是华灯初上的傍晚,还是皓月当空的深夜,或是夜深人静的凌晨,只要经过党政办公楼,你都会发现有一层楼灯最齐、最亮。不必想、不必问、不必怀疑,那就是组织部的灯……”一篇互联网上热传的文章《组织部的灯》,照射出一代又一代组工干部忙碌的身影。

然而,在武汉市委办公楼里,有一盏灯却不会再亮了。

2017年8月9日下午,杨汉军突发心脏病倒在办公室,因公牺牲,人生定格在55岁。他是一位近30年的“老组工”,曾任湖北省委组织部秘书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老干局局长,牺牲时任武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他有颗狮子般的进取心,不做太平官,做闯将;他公道正派,推荐干部大家心服口服;他礼遇人才,甘当人才的“后勤部长”;他牵挂百姓,村民随口一句牢骚,他都当问题解决;他工作拼命,翻开食堂加班盒饭的记录,他是最多的之一;他从不以权谋私,家人至今住在令人难以置信的老旧房子里……

杨汉军离开已经几个月了,但是回忆起他的点滴,干部群众依旧有说不完的话。一位组织部长,在这个重要又时常被认为是神秘的岗位上,到底走过了怎样的人生旅程,为何被干部群众念念不忘?

  “组织部门是政治部门,组工干部是政治工作者,一定要胸怀大局”

这是杨汉军生命的最后13天——

7月28日,他随省人才工作代表团出国,10天行程1.8万公里,为赶时间坐了3趟红眼航班。24场公务活动,除去路上时间,平均每天3场。随同出访的市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郑东记得,一路上,杨汉军经常打电话协调武汉的事,“很多工作回去就能接上趟,要无缝对接。”

8月7日,一回国,工作到深夜10点多。

8月8日,忙了一整天,夜里10点多离开办公室。

8月9日,杨汉军原本计划准时下班,去医院看望亲戚,再回家陪老父亲吃饭。下午5点40分左右,他被发现晕倒在办公室……

“他就是太拼了,哪怕稍微休息一下也好啊。”杨汉军的牺牲,让朝夕相处的同事们扼腕痛惜,大家努力回忆着他生前的点点滴滴。

市委组织部干部记得,8月7日那天一回国,来不及倒时差,杨汉军又忙到深夜。

让他一刻不敢耽搁的,是“狮子型”干部调研选拔。这是武汉市2017年干部工作上的一个新举措。

改革攻坚、赶超发展,迫切需要找到一批能攻坚克难、能迅速打开局面的“狮子型”干部。与此同时,随着追责问责越来越严格,却有干部滋生错误思想:怕担责、怕失误,宁可少干事。怎么改变这种局面?

担子落在了组织部,落在了杨汉军肩上。

2017年5月,杨汉军带着部里一班人精心设计“狮子型”干部调研选拔方案,一经公布,全市干部为之振奋。

什么是“狮子型”干部?标准就是忠诚干净、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敢打敢拼、敢于担当。按照方案,“狮子型”干部主要看能力,不唯年龄、学历、资历。特别优秀的,副处直接提副局。

这样一来,如何精准识人用人,党组织把关作用和责任格外重。“不降格以求、不平衡照顾,宁缺毋滥”,“得票高但属于‘老黄牛’型的,也不能进入这次‘狮子型’干部库”……杨汉军反复申明严格标准,调研组出发前,他特别交代,对每一位候选人,要用三件工作实例“画像”。

调研中,有自荐的,有反映问题的,如何正确识别、公正对待干部?“只要是为了工作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决不能因为调研中有人反映的一点小‘瑕疵’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杨汉军掷地有声,“要真正为那些干事的干部撑腰鼓劲。”

5月下旬,17个调研组,走访了全市137个局级单位,谈话4000多人次,不漏一个单位、不漏一名干部。杨汉军一组组谈、一个个过,研究了每名干部的特点和不足。最终,309名“狮子型”干部进入储备库,截至目前已任用近150名,安排到长江新城、“四水共治”等急难险重任务一线。

有位正处级干部有冲劲有闯劲,但已经57岁,在过去,到了这个年龄,很可能就“实改虚”了。调研组拿不准,能不能用?杨汉军坚持提议,将他安排到重要的实职岗位。

有名干部因工作失误受到处分,但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更努力工作。杨汉军得知后说,这样的干部有一股难能可贵的精神,要大胆地用。后来按照程序,这名干部再获重用。

为担当者担当,从事业出发选人用人,考虑“该用谁”而不是“谁该用”……一时间,鲜明的用人导向唤醒了一批“狮子型”干部。

为了赶上8月8日市委常委会研究干部的议程,8月7日回国当天,杨汉军就马不停蹄地研究、核实、准备到深夜。

在时任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眼里,杨汉军就是这样一个“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干部,落实市委决策主动担当作为。身边组工干部都说,“杨部长就是‘狮子型’干部的样板。”

“很多事在我这可能是一件小事,但对一名干部、对事业来说都是大事。”他常教导组织部的年轻干部,组织工作是政治工作,组织部门是政治部门,组工干部是政治工作者,在他看来,组织工作一定要胸怀大局,融入大局,服务大局。“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会永不干涸。”他说。

“他把握了时代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对组织部长的要求。”湖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于绍良说,杨汉军能够做到学思践悟新理念新思想,真正把它融入大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走到了落实新发展理念、拼搏赶超的关键时期。在杨汉军看来,不能用老套路应对新思维,组织部长不能当个太平官,而要当一名闯将。他很快适应了新打法。

去年4月8日,武汉市成立招才局,由杨汉军兼任局长。全市现有的48项人才工作职能、55项人才政策、9亿元左右的人才专项资金整合到一起,牵头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等。

陈东升、雷军、汪潮涌……从武汉高校毕业的知名企业家,杨汉军一一去拜访,“半夜接机”的故事不止一个。

4月8日凌晨1时,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乘坐的航班抵汉,他走下飞机,看到出现在面前的是杨汉军,十分惊讶:“组织部长来接机,还是第一次遇到。”此后,雷军几次来汉,小米武汉总部落户,仅用了5天。

武汉大学企业家联谊会秘书长蹇宏说,那个镜头他一生都忘不了。7月20日,融创中国董事会主席孙宏斌来武汉,杨汉军赶到宾馆接风。蹇宏和孙宏斌吃完晚饭10点多到了酒店大堂,看见杨汉军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睡着了,上前轻轻把他拍醒。杨汉军和孙宏斌一见如故,聊到夜里12点多,孙宏斌感叹,有这样的干部,武汉想不复兴都难。

有企业家坦言,如果武汉没有大发展,他们来也只是站个台捧个场,但他们在杨汉军身上看到了武汉的希望,身处在既亲又清的政商关系中,找到了被唤醒、一同干事业的感觉。跟企业家交往过程中,杨汉军从来没提过自己的一点事,说的最多的就是“你来投资,需我们做些什么”“你回武汉,我们就是你的服务员”,给企业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5月,500位华中科大校友齐聚,达成总投资约989亿元;8月,武汉大学举办校友招商专场,签约项目1576亿元……截至去年底,武汉校友招商总计签约1.3万亿元,占了去年武汉全市招商引资半壁江山。

这都是招才局成立之后短短几个月内发生的事情。

作为一名组织部长,被推到任务艰巨的招商接待一线,杨汉军不仅丝毫没有退缩,反而越战越勇,成果丰硕。

“因为他对‘资智回汉’的理解很深刻,他想的不仅是解决眼前的问题,他认为吸引大企业投资、留住大学生,是关系到武汉未来几十年甚至百年的大计。”蹇宏回忆,杨汉军最常跟他说的,就是要提高站位,这让蹇宏也发生了思想转变:“过去以为那些都是概念、提法、报纸上的宣传语,在杨汉军身上看到了真实的体现。”

不久前,杨汉军身边工作人员欧阳俊做了一个梦,梦里,杨汉军像以前一样侃侃而谈,畅想着:“如果一百万大学生都留下,组建家庭,再把父母接过来……那样武汉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按部就班、四平八稳,是对党的不负责任”

“物业不是房管局的事吗,跟组织部有什么关系?”去年春天,市委组织部刚提出要开展“红色物业”时,遭遇了不理解。

但杨汉军说:“问题在哪里,群众期盼在哪里,党建工作就应该在哪里。”

“红色物业”是武汉市基层党建创新举措“红色引擎工程”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许多小区尤其是老旧小区没有物业,如果任由市场失灵、政府失管、自治失效,那么群众就会失望。我住的小区也没有物业,居民也想出点钱,但是没人来组织。”在杨汉军看来,这可以打通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是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契机。

探索“红色物业”是个开创之举,一开始谁都没个谱。

问计于民,暗访!2017年3月28日这天下午,杨汉军拿出全市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名册,选了一家,叫上组织二处处长何慧超和一位身边工作人员,三人开着导航找去了。来到江汉区民族街和平社区,杨汉军和社区党委书记还有社区工作人员拉起了家常,询问小区物业情况、党员开展活动情况,一直聊了一个多小时。临走时,给社区书记留下电话:“我是市委组织部杨汉军,有什么困难直接找我反映。”

事实证明,开展“红色物业”不是空穴来风,该市群众来信大数据显示,物业管理问题老百姓的反映很集中。经多次调研,市委组织部拿出实招,分类推进。几个月后,19家公益性物业公司陆续组建,进驻全市500多个老旧小区,355名党员大学生派驻“红色物业”。楼道干净了,“牛皮癣”没有了,找社区党员更方便了……基层从自身看到了变化,群众从身边得到了实惠。中央组织部高度评价,郑州、南京等多个城市前来取经。

同事们都说,杨汉军从来没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并且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果凡事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四平八稳,虽然日子过得舒坦,但党的事业难以发展,这就是对党的不负责任。”杨汉军常说。

这种极端负责和严谨细致的作风,杨汉军在工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把工作当学问、当事业来做,干什么都能搞成体系,相互配套、科学可持续;他摸实情出实招,喜欢暗访,喜欢“回马枪”;他坚持问题导向、痛点思维、精准理念,不搞花架子,不绕弯子;他做事宁可“举轻若重”,也绝不掉以轻心。

2015年6月到2017年8月,杨汉军共签批6880份文件,平均每月255件。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招才局常务副局长孙志军整理一年来的笔记和批件发现:“很少能找到一个材料他只是画个圈签个名,很多工作一签就是大半页纸。”需签批的文件材料,杨汉军逐字逐句读,看得很仔细。他的签批中,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落实”,他最担心以文件落实文件,总是想方设法解决根儿上的问题。

“部长都可以做到这点,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这样。”组织部许多干部都说,杨汉军就是身边的榜样,给他们树立起一个标杆。

凡事精益求精,需要大把的时间。他把自己当成了海绵,挤了又挤。

在省委组织部担任综合干部处处长时,工作头绪繁多、任务繁重。一次,杨汉军腰上整整长了一圈带状疱疹,医生让他住院治疗,手续也办了。于是他白天上班,晚上去医院输液,完了再回单位加班,这样就算“住院”了。

来到市里工作后,杨汉军更忙了,每天像个陀螺一样连轴转,很少有周末是完整休息的。2017年春节刚过,杨汉军初三就开始上班了。长时间伏案,颈椎病一年发了五六次,每次医生都建议按摩理疗几个疗程,但他做个一两次,觉得缓解了就不再请医生按了。

同事们说,他喜欢做事,也许身体已经很累了,但他不觉得累,内心很充实,沉浸在工作的快乐之中。2017年度“成绩单”显示:市民评出的武汉“二十件大事”,杨汉军直接负责的,就有三件。

  “我跟你一样,都是给老百姓做事的”

2016年1月28日,临近春节,寒风料峭。武汉市新洲区凤凰镇毛冲村,村里的党员陈桂芳下午突然接到村党支部书记的电话,请她过去一趟。她心想不好:“书记对不起,是不是影响你的工作了?”

原来,这天上午,看着村里一行人像上面来的领导,陈桂芳和一群妇女哗啦啦跑过去,她鼓起勇气,指着身后的一口水塘大声地说:“我们这口水塘,20年前可以洗衣洗菜,现在你们看看,都成了臭水塘。”

看见领导立即让身边工作人员把这个意见记下来,陈桂芳也没抱多大希望:“说不定就是敷衍敷衍我。”

当天下午接到电话,她还以为“给书记添麻烦了”,让她没想到的是,上午来的人竟然是市委组织部长杨汉军,自己随口一喊,这么快有了结果——村支书程纲全带来好消息:“部长让我们研究下怎么做!”

一开春,水塘整治动工,三个月后,水塘里清波荡漾,旁边还建起一个小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白天,孩子们奔跑嬉戏,晚上,村民们欢快起舞。

这年10月,杨汉军又来了,看着建好的水塘,跟陈桂芳聊了好久,嘱咐她:“塘建好了,你们要管起来,小孩子别掉下去,垃圾别乱扔乱丢,党员要带头。”

毛冲村毗邻麻城市、红安县,是武汉市委组织部的扶贫联系点。市委部署精准扶贫,杨汉军主动提出安排一个最偏远的地方。

两年间,杨汉军5次来到毛冲村。“杨部长绝不是简单一看了事,而是调研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凤凰镇镇长兰永康说,“村民随口一句牢骚,他都放在心里,当问题去解决。”杨汉军反复强调,要防止数字脱贫、临时脱贫,要稳定的实实在在的脱贫。两年来,在市委组织部对口帮扶下,村里的产业逐渐发展起来,贫困户可支配收入平均超过1万元。

“蛮随和,没架子,跟他说话像谈心一样”,程纲全记得,第一次见到杨汉军时还有些紧张,杨汉军体贴地说:“不用紧张,我跟你一样,都是给老百姓做事的。”

还有一群人也是杨汉军牵挂的对象,那就是留汉大学生。

武汉是全国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城市之一。为落实市委提出的“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2017年,杨汉军主持制定“留汉九条”,条条是干货,直接解决住房、落户等大学生最在乎的痛点难点问题。

7月4日,杨汉军随机暗访人才公寓建设情况,开发企业安排样板间给他看,他却直奔施工中的毛坯房。暗访结束,当日即召集人才公寓建设推进会。有个区的人才公寓位置偏远,杨汉军急了:“你自己都不愿意住,大学生能愿意住?”

“好政策要落实,不能失信于人。”在杨汉军看来,出了政策不落实比不出损害更大,会损伤党和政府公信力。

公寓建设如火如荼,手续申请同步展开。大学生到底能不能申请上?办手续方便吗?杨汉军决定暗访。

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找了几名准备申请公寓的大学生商定,由杨汉军扮作学生家长,到办事窗口陪同办理。杨汉军还随机访问了几位现场的同学,留下他们的电话,盯着看什么时候能入住。

“程序要简化,再快一点。要有服务的心态,让大学生感受到武汉‘欢迎你来’的态度。”暗访回来后,杨汉军提出要求。

“从申请到入住,只用了一个月。”来自贵州的小伙子李波毕业后顺利落户武汉,武汉的高效解了他的燃眉之急。7月13日办理手续那天,他也是杨汉军的一位走访对象。直到杨汉军牺牲后,有记者找到他,他才知道那天和蔼地跟他聊天的人竟然是组织部长。当时承诺的回访,也没有爽约,不久后李波接到工作人员电话,询问有没有申请成功,有没有遇到梗阻。“人才公寓这么快从一个政策理念变成入住的现实空间,我算是明白了一个内情——这里头有杨部长付出的大量辛劳。”

2017年,30万大学生留汉,是前一年的两倍,创历史新高。

对老百姓,杨汉军充满了感情;对选调生、大学生,杨汉军当自己的孩子来关爱;对人才,杨汉军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在他心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服务是组织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

“官当得再大,终有一天要退下来。回首往事,最令人欣慰的不是当年有多大权力,而是你为党和人民做了多大贡献,干了几件实事。”杨汉军常说。

遗憾!没有等到退休的那一天,他就走了。但在有限的人生年轮中,他把名字深深刻在了百姓的心中。

杨汉军出殡那天,凤凰镇时任党委书记汪剑波和兰永康、程纲全扑倒在杨汉军灵前,3个汉子泪如雨下,按农村的礼数磕头给他送行——“老百姓舍不得您呀!”

  “一定要问我喜欢什么,我就是喜欢干事的人”

副省级城市的组织部长,位高权重,经常有人打听他的爱好,在一个公开场合,他的回答很干脆:“一定要问我喜欢什么,我就是喜欢干事的人。”

他常说,组工干部站起来是送人的梯,躺下来是渡人的桥,凡事要出于公心,在干部选拔任用中不搞厚此薄彼,不分亲疏远近,不看关系背景,真正让干部心服、信服。

去年,有名副局级干部来到组织部,在楼道里碰到杨汉军,言语中透着感激:“提拔太突然了,自己提前都不知道。”杨汉军说:“这就对了,只要安心做事,你的成长组织会考虑。”

对待手中的权力,杨汉军不仅在工作中坚持公道正派,更从来不为己用。

有人到办公室,临走递上两条烟,他当即拒绝,连人带烟送出去;推不掉,请工作人员上交。有一次还因为推辞土特产,拉扯中把手夹破了,手上一直有印子。

尽管非常忙,但他每年清明节和春节都会回老家仙桃扫墓。杨家祖坟位置偏僻,草长难走。有干部问,要不把路修一下,杨汉军坚决反对。每次回老家,杨汉军不接电话不回短信,有的干部一开始还有想法,后来一问,别人也是这“待遇”,心里也就明白了。

到武汉市工作后,好多干部想跟他接触。他奉行:“公事就去办公室谈。”逢年过节,杨汉军一家人约定好,自家人进门用钥匙开,要是门铃响了,就窝在家里不开门。

外甥到了就业的关口,问他的建议,他说:“创业我支持,找工作自己找。”多年来,他从没为家人的事打过一次招呼。

“他在纪律上近乎严苛,但并不古板,即使拒绝,也让人能够接受。”干部们这样说,“他充满正能量,就事论事。”“不怒而威,很正气。”

杨汉军在省委和武汉市工作了将近30年,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家在哪里。直到杨汉军牺牲,办理后事时,许多干部才第一次到他家。看到他住的房子、家里的陈设、家人的情况,大家震惊,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正厅级干部的家,许多干部眼泪唰地就下来了……

杨汉军家在一个没有物业的老小区里,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房子,家里装修十分朴素,沙发后的墙上还有渗水的印子和裂缝。虽然陈设简单,但却也十分整齐、温馨。

杨汉军的爱人姜枫身患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儿子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一直待业在家。这些困难,杨汉军深深埋在心底。只有偶尔压力大到承受不了,他跟两三个要好的朋友提起时,才会流泪。

他从不因家庭困难向组织提要求,从不利用职权之便为自己谋取私利,从不因家庭的困难影响工作,陈一新用三个“从不”评价杨汉军。

在省委组织部的时候,在干部印象中杨汉军唯一一次跟组织请假,是哥哥一家在青岛遭遇严重车祸,家里没有人能赶去处理,他请了两天假过去。

“他心里一直想着困难群众,其实他自己也是困难的状态。”身边工作人员含泪说道。

他这么拼命地工作,亏欠家里吗?

爱人姜枫不这么认为。在她眼里,杨汉军“有爱、有情、有义、有担当”。

工作以外的时间,他全身心地给了家人。妻子生病住院,每天下班再晚,他也要到病房去看看。年过九旬的老父亲喜欢打牌,背个小包出门时,杨汉军总会体贴地叮嘱,杯子、扇子、坐垫带了没。姜枫说,他喜欢听降央卓玛的歌,歌也唱得不错,家庭聚餐只要他在场就特别热闹。他常说,即便家里缺少一点健康,但不要缺少快乐。听说好玩的地方,他都会记在心里,想将来自驾带全家去玩。

俄罗斯黑面包是一代老年人的记忆,8月7日从俄罗斯回国之前,杨汉军找遍了机场,给老父亲买了一份。买回来之后一直放在家里,两人约定好,8月9日回家一起吃。可是,杨汉军再也没能回来……老父亲还不知道他牺牲的消息,一直盼着幺儿回家。

杨汉军再也回不了家了。但是他用人民交在他手上的这份权力,让很多很多人生活上有了家、事业上有了家、心灵上有了家——就在8月9日这天,大学毕业生李波拿到了钥匙。三天后,他住进位于武昌沙湖附近的人才公寓。40平方米的单间,拎包入住,距离公司不过几站路,李波很满意。

毛冲村郭桂荣婆婆现在出门方便多了。第一次到郭婆婆家时,杨汉军握着老人的手嘘寒问暖。看到土坯房四处漏风,他临走留下电话:“您就把我当您亲儿子。”5个月后,郭婆婆搬进新居,门口的碎石坡也铺成了水泥路。得知杨汉军牺牲,老人难过地抹泪:“几好个人哦,就这么走了,怎么不让我去替他。”

“杨部长用实际行动阐释了他自己常说的‘把人做大、把事做精、把官做淡’,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标杆。”欧阳俊时常回味在杨汉军身边工作的两年时间,“这段人生重要的回忆和历练,将会影响我一辈子。”

……

杨汉军走了,他动人的故事、不朽的精神,在江城广为传颂,传向了祖国四面八方……

如同一枚杨树叶,落入大地化作泥,默默提供着滋养;

如同一滴汉江水,带着梦想汇入长江,奔向更广阔的海洋!

2016年1月27日,杨汉军赴新洲区扶贫看望独居老人郭桂荣。

2015年6月9日,杨汉军率队开展加快创新驱动发展调研,了解人才超市工作情况。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