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冬日里的星火,向春天奋进 ——长沙市党员致富带头人专题培训班纪实

文章来源: 长沙市委组织部  时间: 2018-11-23 16:26

2018年11月12日至16日,由长沙市委组织部主办的全市党员致富带头人专题培训班在浏阳市委党校举行。168名学员在浏阳相聚相识,因为共同使命而互学互鉴,因为同志情谊而互帮互助,完成了一次收获满满、不虚此行的修学之旅。

点燃冬日里的星火,向春天奋进

——长沙市党员致富带头人专题培训班纪实

“作为出身在农村、成长在农村的农村娃,总有割舍不断的乡土情结,这是不管走多远都想回来的地方,这是我立志要割掉穷根的地方。”

这不仅是宁乡市望北峰村江聪的目标,也是其他167位学员的目标。作为村里头脑最活、观念最新、致富能力最强的一批党员,乡村振兴不仅只是情怀,更是一份责任。

在浏阳河畔,共同的目标绽放出美丽的遇见。这次遇见,带来了凝心聚力的能量,提供了相互取经的平台,让快到终点跑者不再孤独。这次遇见,用冬日里点燃的星火温暖你我,给所有的参与者注入力量的同时,也替他们按下了奋斗的“快进键”。

创新设置,课程编排科学合理

这次培训的对象是84个贫困村的党员致富带头人,每个村2人。充分考虑参训人员的年龄结构、基本信息、学习需求,从而在课程设置上精益求精,确保培训内容“营养充足”,一直是组织部门考虑的重点。

分设专题班成为最终的解决办法。168名学员中,支村两委委员49人,其他的119人,有的瞅准市场办起了涉农企业,有的扩大规模搞起了现代种养,有的紧跟潮流开了休闲农庄。

让村干部更懂政策,更会服务,更能示范引领;让农民企业家、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更懂技术,更会经营,更有发展思路,最终培训分为综合和产业两个专题班,教学安排统分结合,公共课教学统一组织,专业课教学、现场参观分班组织。

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需什么、讲什么”,让授课内容无不紧贴脱贫攻坚这一大局,无不紧扣乡村振兴这一大势,无论是农村电商、复合种养还是乡村旅游,都是面向农村脱贫致富的实操技能,根植乡村,沾着泥土,很接地气。

“这次的老师,选得很有意思,除了几门技术辅导课是来自高校的教授,其他的老师都来自基层,讲授公共课《乡村振兴战略》的黄勇老师,对一个个本地先进村案例进行深入解剖,让人大呼过瘾。给产业班作专题辅导的“土专家”易红科,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用家乡话将《发挥骨干党员创业致富的先锋模范作用》讲得清楚明白,老师和学员之间,产生了神奇的共鸣。”

老师讲得生动,学员听得有滋有味,培训自然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套餐教学,学习内容精准滴灌

“无论是以前的村干部,还是现在的企业负责人,党员永远是我的第一身份,尽力帮助身边的群众脱贫致富,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永远是党员教育培训的第一议题,党性锤炼在培训里,不会缺位。

从第一天的两堂公共课,到《榜样3》专题片的收看,到现场教学中的“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到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和党员致富带头人的现身说法,这第一份套餐诚意满满。

“老百姓在你心中的位置有多重,你在老百姓心中的位置就有多重。做群众信赖的共产党员,就是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在危难时刻敢挑重担,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赢取群众的信任,才能够团结带领群众。” 浏阳市岩前新村支委委员余中山听完浏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邹芳的讲授,深有感触。

专家讲技术理论、现场看实际操作,又给学员送上了农产品开发与销售这一饕餮盛宴。《农村电商发展趋势与案例分析》《农产品营销及物流》一连两堂专业课,大围山水果品牌营销的现身说法,配上在三知农业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的参观,清晰地展现了结合实际找准项目,集中力量做强产业,创新理念包装产品,利用“农村农产品+互联网+现代物流”模式销售,借助全域乡村旅游提升销量这一做强做大农产品品牌的新路径。

“单再成教授的讲授结合他自身创业的历程,像及时雨一样解决了我们产业发展壮大时会面临的问题,他讲的案例从实践中来,通俗易懂,让我们很容易理解,”听完教授的课,长沙县天华村的杨芳有了豁然开朗、如沐春风的感觉。

除此之外,复合种养模式、家庭农场运营、移风易俗、群众工作方法几个套餐也满足了不同类似、不同需求的学员,达到了靶向施策、精准滴灌的效果。

真实体验,现场观摩务实管用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感触很深,启发很多,收获满满。”浏阳市岩前新村支委委员余中山,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他说,各地条件不尽相同,成果不可复制,但经验可以借鉴。

在官渡镇的竹联村,村党总支书记吴敬芳身边围满了人,都是向他就农业专业合作社运作模式和党建引领田园综合体建设取经。在达浒镇的孔蒲中家庭农场, “水稻+鳖”的养殖模式,让学员门看到,在复合养殖模式中充分利用田地资源、空间、时间,让小农户也可以有大作为。

而在浏阳北乡的现场教学点,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画卷跃入眼帘。用乡贤文化带动幸福屋场建设,将耕读文化融入秧田博士屋场,用文明乡风化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出现的困难,这些村庄,在乡村振兴的脚步中,走出了生态文明的神气,走出了造血育人的底气,既带来了游客,也留住了乡愁。

“我不仅要记住各村的做法,也要向做出这些成绩的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学习。”听现场讲解、听经验分享,找到了差距,也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每天参观后,培训班还创新开设了教学点评环节。带班老师会花上15分钟,就地给学员上一堂“微课”。老师站在学员间,总结一天所见所闻,谈做法与启示,谈经验中出来的理论,将现场变为课堂,把素材变为教材,把正式的讲授变为日常的聊天,使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相互对照。

学用结合,互动交流破解难题

没有好的学风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学员的收获会大打折扣。

不用过多的动员,没有冰冷的管理,克服了工学矛盾,168名学员严肃认真、激情满怀。

星火被点燃,就不会轻易熄灭。有人带着几百斤辣椒来报到,在早市上花了半小时卖完后,立马赶回了学校;有人管理着几亩大棚,同时也是唯一的技术员,每天通过电话排查温控线路故障;有人逮着同学就给说村里的红色故事,扩大乡村旅游的知名度;还有人用手机里存储的藏香猪的视频和图片,全力拓展销路……

在这里,老师也是学生、学生也是老师。

专家教授想听到最基层创业者的故事、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也会在课堂中将话筒交给学员,让学员提出问题,在学员的发言中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

现身说法的老师也是之前的学生。他们有着与学员更类似的经历,碰到过相同的问题。他们的讲课,除了解惑,更是一份激励。

在这里,不止进行师生互动,更引导生生交流。

分组讨论中,他们围成一桌,促膝交谈,共话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共谋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饭余课后,他们共聚一室站军姿、喊口令、唱红歌。

他们互留手机、互加微信、组建微信群。我有资源他来求,他有需求我来帮,共同搭建起了乡村企业家信息共享、资源互通、市场共建的小平台。几句话,帮忙卖出了滞销的香芋;谈笑间,也许也会扭转一个村组的命运。

矢志不移,水滴石穿,冬天的星火也会温暖世人。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相信,这批致富路上的“酵母粉”一定会发挥活力,成为激活本村经济的“催化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器”、拉动老乡们增收致富的“火车头”。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