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芳
全民抗疫,每一个人都是“命运共同体”中的一环,谁也不能置身事外。无论是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是坚守在不同岗位的人们,抑或是足不出户的普通老百姓,都与抗疫息息相关。
在抗疫大军中,少不了文艺工作者的身影。于是,有了《湖南日报》3个“湘江”对抗疫的聚焦,有了湖南省诗歌学会对“抗疫诗歌”的征集,有了湖南省美术家协会水墨漫画研究会对“抗疫漫画”的着墨,也有了宁乡市诗散文协会对抗疫的网上接力。因为一场抗疫大战,湖南文艺界集结在了一起,为抗疫尽力。
不少人踊跃参与,并为之点赞。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在灾难面前,这种“无病呻吟”的东西,可有可无。
对此,我不敢苟同。文艺的作用是什么,文艺工作者该写什么,答案与事实早就有了。为什么万里长征途中,还要一份油印《红星报》?为什么抗日烽火中,还要办一所鲁迅文学院?为什么《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抗战期间,田间创作的“街头诗”《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成为经典。“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短短6行诗,具有多大的鼓动力!
于是观之,在历史关头,在危难时刻,文艺不是“可有可无”,文艺工作者必须站出来,与时代同步。诗人更要充当“急先锋”。所以,全国范围内出现“抗疫诗歌”浪潮,湖南诗人当不甘人后。
也许还有人不服气,说:“你写一万首诗,比得上《10个瞬间,看完泪目》吗?”确实比不上。但别忘了,这10张泪目的图片正是人民日报新媒体策划的。新闻与文艺,同为舆论阵地,必须具备宣传、鼓动的功能。
全民抗疫,各尽其责。抗疫士气,只可鼓,不能泄。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