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三峰山位于江永县城北约20公里,海拔1528米,山高林密,山中的一条羊肠小道对于从江永进入广西具有重要意义。1934年11月下旬,中央红军到达道县、永明一线集结,准备突破敌湘江封锁线。27日,为掩护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从全州、兴安间过湘江,中革军委两次电令红八军团,占领永明后要“不顾任何牺牲攻占三峰山”,并令红九军团一部火速抵至三峰山,协助红八军团攻占三峰山隘口。28日,红八军团前锋在红九军团工兵连及迫击炮排配合下,两次向三峰山冲锋,与山上之桂军第7军第19师激战3个多小时。因山高路陡林密,后援补给跟不上,加上桂军防守严密,抵抗顽强,红军两次冲锋都未能拿下三峰山,只好退至山下程义家待命。30日,红八、九军团奉命放弃攻占三峰山的计划,从永明大溪源过道县蒋家岭,回归主力。
强攻三峰山,是红军长征过江永时战争规模最大、场面最为激烈、进攻最为艰难、伤亡最为惨烈的战斗,极大唤醒了红军的政治觉悟和革命意识,虽终未攻克,但中革军委由此迅速转变作战计划,继而进行艰苦壮烈的湘江战役,最终突破了敌人的湘江封锁线。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回顾无数革命先烈的卓著贡献,我们更加坚信:只要全党上下牢记历史、不忘英烈,发扬敢于斗争、奋勇拼搏的精神,就能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三峰山战斗遗址
三峰山战斗红军烈士纪念碑
发生在千家峒瑶族乡的小故事
1.“那天,我听到了山上的枪声、炮声。傍晚时分,红军撤下来,就住在我们村子里,村子前面的坪子上摆满了死了的红军战士。”千家峒瑶族乡古龙社区山峰七组村民赵有富来到了当年红军撤退时驻扎过的罗家村。罗家村在三峰山下山坳里的,全村当时有20多户瑶民。赵有富回忆,在他父亲和另外七名村民的帮助下,牺牲的红军全部葬在村对面的积宝后山(现名乱葬山)上,其中一名红军安葬时坟墓垒得比较大,坟头砌了石头,听说是有职务的红军干部。
三峰山红军墓
2.1934年11月下旬,红八、九军团进军江华、永明时,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明确:“我们对瑶民(或苗民)的基本主张是反对一切汉民族的压迫与剥削,汉民与瑶民的平等,给瑶民的彻底自决权。……瑶民与中国劳苦民众是弟兄,要联合起来,协力同心,为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而奋斗。”红军到永明,沿途摧毁了国民党反动派用来堵截红军、关押瑶汉穷人的碉堡9座。宿营千家峒程义家的红军,镇压了两个与红军作对,欺压瑶汉民众的土豪,把地主的两头猪杀了,并开仓把地主的稻谷和猪肉一并分给穷人。领过红军分发稻谷、猪肉的瑶民周春芝说:“反动派造谣说红军杀人放火,原来杀的是地主恶霸,烧的是关押穷人的碉堡、炮楼。共产党开仓放粮,救济的是穷苦百姓。”
3.红军岩位于江永县千家峒瑶族乡古源村杉木冲村。1934年11月27日红九军团一部到达永明县城后,朝龙虎关方向行军,至回岗、西村、凤塘,造成红军欲从永明过龙虎关进入广西腹地的态势,以调动湘江防线的桂军南移。达到目的后,红九军团折向井边杉木冲,到三峰山下之瓦扎湾、程义家,与攻打三峰山的红八军团会合。在途径杉木冲村时,部队留下部分负伤的红军战士在村附近山上的岩洞内休息养伤。战士们在岩洞口修筑防御工事,以防地方民团的袭击。他们垒砌的防御墙约20米,高约3米。在此休养的一名红军战士牺牲,葬于岩洞旁边。后人在洞口西北角山壁上用红漆书“红军岩”三个大字以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