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陈功平 甘政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这是93岁的杨承华常挂嘴边的口头禅。6月3日上午,在张家界市城区三角坪望城山庄小区,杨承华的老伴陈彩文向前来的桑植县商务局民贸系统支委班子成员,讲述杨承华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红色革命故事。
今年88岁的陈彩文,是湖南省祁阳人。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关心时事政治,是支部党建微信群中最活跃的党员之一。说起她老伴杨承华当年的往事,她记忆犹新,如数家珍。
1949年7月,年仅21岁的杨承华背离家庭,悄然离开了祁阳县崇汉中学,参加陶铸家乡的湘南游击纵队,成为政工宣传队员,从此迈进了由地下党领导的红色革命队伍。有一次,在追剿小股残匪时,纵队长陆明华要杨承华负责战斗喊话:“投降不杀,优待俘虏……”百余名土匪面对快要解放的大局势,如惊弓之鸟,很快就举枪报降。此次战斗共缴获枪90余支,子弹5000多发。为迎接解放军118师的到来,送上了一份特殊的厚礼。
次年9月,杨承华奉命到45军134师402团2营4连任文化干事不久,上级就调他们连队参加广西剿匪工作。这时,朝鲜战争已全面爆发,他和许多年轻热血男儿一样,毅然申请报名参加抗美援朝战斗……
1953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朝作战部队进行了修复调整,杨承华所在的部队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受命最后一批出征朝鲜,奔赴硝烟弥漫的前线,踏上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场,为战争提供后勤保障,进行挖战壕、伤员救治、道路桥梁恢复、学校和民房维修等……
据杨承华个人传记回忆:当他随部队乘坐专列跨过鸭绿江大桥,站在朝鲜的土地上时,看见敌机盘旋、炮火轰鸣、枪声不断,四处火光冲天,其情景只能用“残酷”两个字来形容。所到之处没有一栋完整的房子,到处都是炸毁后的废墟,有的甚至被烧成了焦土,还有的被炮火炸低了一、二米深的坑道,年轻力壮的男女全部上了战场,家里只剩下行动不方便的老人和小孩。
“我主要负责后勤保障供给工作,也可随时待命参战,天天战斗在高度戒备和食品严重匮乏的战火硝烟里。后勤保障不仅是武器装备配送,还有饮食和宿地、宣传和伤员救治等工作,其真实的情况要比电影里的情节更加残酷,从前线下来的战士,许多人的伤势已超过了人性的承受力……”杨承华补充说。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双方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但停战协定并不等于和平协议,因此双方仍然保持着战斗状态。为保护胜利“果实”不受侵犯,他们时刻保持着一级战斗准备状态。当时只有一部分人回国,但大部分志愿军都还留在朝鲜积极帮助进行战后重建工作。
历经两年零九个月的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斗,我们终于赢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那惊心动魄的场面,依然在杨承华脑海里回荡。1958年8月,杨承华所属部队奉命调回甘肃兰州军区,陈彩文也随之调往兰州八一小学任教。1963年,随杨承华响应党的支边号召,双双被分配到革命老区桑植县民贸系统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
陈彩文讲述老伴杨承华红色革命故事,非凡经历和战场上的真实体验,让党员身临其境触摸到了历史,近距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接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上的洗礼。
听完故事后,大家纷纷表示,要牢记抗美援朝的历史,传承弘扬红色基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励党员用实际行动践行党旗下的铮铮誓言,以昂扬的斗志向建党10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