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泸溪县组织部门深入落实省委“1+5”文件精神,坚持把为民办实事贯穿始终,突出五个聚焦、强化五个着力,持续优化政策供给,加大基层人财物倾斜、扶持力度,切实办好民生实事,把群众“需求清单”变为“幸福账单”。
一、聚焦巩固脱贫成果,着力强化驻村帮扶。
一是因村选派全覆盖。按照“应派尽派、因村选人组队”原则,坚持队伍稳定、力量不减、适当调整,采取一对一或多单位“联合组队”方式,选派驻村工作队147支,实现全县147个村(社区)派驻乡村振兴工作队全覆盖。二是尽锐出战强帮扶。从全县县直单位精心选派257名政治素质好、实干本领强、工作作风实,且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干部驻村,其中党员干部195人,占比76%,大专以上学历230人、本科以上学历129人、硕士研究生10人,有效确保了驻村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三是严格管理有作为。严格落实驻村签到、联系群众、工作月报告等制度,加强驻村工作考核管理和结果运用,激励担当作为。今年来,共完成政策宣讲、产业扶持等“为民办实事”项目清单900余项,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聚焦提升服务效能,着力深化党务改革。
一是强化功能建设。整合资1275万元,全面完成村级服务阵地水、电、路、网设施建设和功能完善,扎实推进湘西“e路通”建设,为全县147个村(社区)配备高拍仪,安装智慧党建视频会议系统,实村村党务、政务、村务服务功能全覆盖。二是推进权限下放。按照“事权匹配”原则,理顺乡镇、村(社区)职权事权,完成并公布全县39个单位政务服务事项888项,前移乡镇政务服务事项103项,村(社区)政务服务事项48项。三是强化服务管理。统一编制村级事务实施清单和办事指南,实现窗口设置、标识标牌、管理制度、办事流程、设备设施“五个统一”。落实村干部坐值班和全程服务代办制度,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提升了基层党组织服务效能。
三、聚焦壮大集体经济,着力加快产业发展。
一是强化支部引领。全面实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代表,建立健全村级党组织领导,党员和群众深度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增强村级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切实提升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二是强化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产业规划、资源调配、要素保障上的核心统领作用,落实扶持资金1300万元,推动农业产业从个体发展到整体规划,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形成了葡萄、白茶、椪柑等“十大产业优质基地”,创办各类合作社485个,家庭农场600多个。三是创优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利润返还,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目前,全县5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全覆盖,10万元以上达45个。浦市镇马王溪村与周边7个村抱团,建立村村联盟,以强带弱,村集体经济达80万元,其发展模式入选中组部典型案例。
四、聚焦破解治理难题,着力健全治理体系。
一是完善治理架构。采取“党员、产业大户、网格长、村组长+群众”的方式,全县共建立互助小组9800多个,136个村(社区)实现了村村户户全覆盖,构建了“行政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系户(互助组)”村党组织治理体系。二是强化党建引领。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互助五兴”治理模式,村村制定《村规民约》,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党员作用,开展互帮互助,落实大评小奖,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文明新风尚。全县136个村(社区)全部建立了互助五兴积分超市。常态化开展大评小奖,评选“互兴农家”“最美家庭”,有力推动了互助五兴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
五、聚焦推进人才振兴,着力建强基层队伍。
一是建强基层班子。严格落实村干部“凡进必审”、村级党组织书记备案管理、脱产专职化管理制度,突出“双好双强”,选优配强村级班子队伍。换届后,全县村支“两委”平均年龄为40.63岁,较上届下降7.81岁,大专及以上学历195名,同比增加81人,实现了“一降一升”目标。二是充实人才储备。推行发展党员提醒、约谈、通报制度,每个村动态储备2名以上后备干部、4-5名45岁左右在家党员。深入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完善人才下乡返乡创业激励机制,对返乡创业人才优先给予政策扶持,优先给予技能培训,优先给予贴息贷款,优先给予项目支持,全县引进各类返乡创业人才800多人。如我县安排项目资金3000万元支持兴隆场镇密灯村返乡创业人才唐荣芬发展白茶产业,并培养为村后备干部。三是狠抓能力提升。聚焦政治素质、产业发展、服务群众、依法行政,采取线上线下、请进来与走出去、请上来与走下去等多种方式,开展村干部能力提升培训。先后举办村集体经济培训班、村支部集中培训班、“党课开讲啦”,实现了对村支“两委”成员轮训全覆盖,有力提升了村干部攻坚能力、带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