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

文章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时间: 2019-04-15 15:18

提高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培养集聚更多优秀人才

——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

 

打造人才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山东省人社厅

近年来,山东省人社厅聚力做好放权、松绑、搞活、服务,营造了有利于各类人才茁壮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

放权提升用人单位自主引才育才动力。全面下放高校院所人才评价权。将人才评价权、聘用权全部下放给高校、科研院所,全面建立起“自主评价、按岗聘用”的新制度。全面下放职称评审权。将高级职称评审权逐步下放到地级市或社会组织,将初中级评审权下放到县(市、区)和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业单位。在省内9所公立医院开展单位自主用人、专业技术人才自主参加职称评审的“双自主”试点。全面下放高校用人自主权。对入选“一流大学”的高校,支持建立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实现自主制定岗位设置方案、设置岗位结构比例、设置岗位标准和决定聘用人员“四个自主”。

松绑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潜力。破除“想进不能进”的束缚,既“刚性”引才,也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入股、兼职引进等方式柔性引才。把引进退休“两院”院士纳入到聘任院士管理,给予相应待遇。破除“想出不能出”的束缚。支持和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允许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企业挂职、项目合作等形式离岗创业,并享受薪酬待遇、养老保险等待遇。允许乡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兼职方式,为农户、合作社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所得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破除“想上不能上”的束缚。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基层职称制度,各市根据实际,将基层所有职称系列设置到正高级。

搞活增强用人单位管理分配活力。对于主持国家级重点项目人员、高水平创新团队成员等7类高层次人才,实行人才特聘制度,首次聘用不受职称、任职年限限制,采取专家评议或组织考察方式直聘。目前,通过人才特聘引进顶尖人才34名。推动高校岗位管理制度创新,省属高校岗位总量不再与人员控制总量硬性挂钩,而是以“生员比”这一指标来确定,高校新增正高级岗位9605个、副高级岗位6669个,高级岗位比例由38%提高至54%。鼓励事业单位采用协议工资、年薪制等分配方式,加大对高层次人才薪酬激励。

服务拴心留人。开辟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建立覆盖全省的网络体系。纵向上,全省设立202个服务窗口,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横向上,理顺服务职责,将29项服务集中到“山东惠才卡”上。为每位高层次人才配备服务专员,提供服务事项的“一对一”“保姆式”全程代办服务。

推动专技人员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人社厅

近年来,河南推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累计达到960万人次,培养培训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累计达到77万人次。

推进培养培训精准。积极举办高级研修项目。2018年举办国家级、省级研修项目19期,邀请141位院士及行业知名专家到班授课,为301家企业培训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439人,面向全省重点产业领域选派197人赴省外参加研修学习,带动全省各行业举办高研班近100余期,培训6000余人。组织实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计划。委托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重点对全省学术技术带头人进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培训,培训100余人。开展精准扶贫人才培养计划。为国家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培养专技人员200余人。

运用互联网推进管理服务便捷化。建成全省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可在线登记注册、学时申报、学时审核、证书打印、信息查询,并将该平台链接“河南政务服务网”,实现了全省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目前,该平台注册人数达168.8万。优化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2018年河南确定4家公需科目网络学习平台,同时会同行业部门鼓励扶持7家省级继续教育基地建立专业课网络学习平台。目前,网络学习平台可提供公需课300多门以及多个领域的专业课1000多门。开发建设高级研修项目管理平台电脑端和手机端,对高研班项目申报、项目实施、结项报送等进行信息化管理,提供在线报名、课程评价等功能。健全线上咨询服务体系。开通继续教育12333电话咨询服务,为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公共服务。开通“河南省继续教育”微信公众号,加大继续教育信息宣传和政策解读。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推进继续教育系统化。完善继续教育政策制度。自2018年起,河南将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培训人数纳入省政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强化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继续教育基地网络。注重继续教育工作队伍能力提升。2018年,分别在电子科技大学、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举办两期继续教育管理者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160余人参加研修。

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

广东省人社厅

近年来,广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和批示指示精神,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战略思想为遵循,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打造人才强省和国际人才高地,积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机制初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把人才协同作为重要议题。出台打造国际人才高地行动方案、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人才管理改革、人才优粤卡办法等政策文件,推动大湾区人才一体化发展。推进职业资格互认。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自贸区允许港澳金融和法律领域专业人才在区内提供专业服务。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全省形成1+12+N的创新创业平台体系,为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

壮大专技人才队伍为大湾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截至2018年底,广东专业技术人才总量609万人,高层次人才75.5万人,其中85%聚集在大湾区的境内9市。全省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16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153人。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98家,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66家,新设立博士工作站426家。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1.4万余人,在站博士后5994人。

创新专技人才体制机制为大湾区建设探索经验。出台广东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加快新时代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创新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深入实施“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扬帆计划”,引进培养聚集一批高层次人才。加快下放职称评审权,对专技人才放权松绑。2018年起向广州、深圳下放正高级评审权,两市共评出正高级专技人才1065名。高校教师系列全面实行职称自主评审。在大型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开展职称自主评审。全面实施人才优粤卡制度,高层次人才在停居留和出入境、医疗服务、子女入学、社会保险、安居保障、交通服务等方面享受优先便利服务。

尽锐出战为脱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撑

四川省人社厅

近年来,四川在人才培养、引进、激励等方面,精准施策、尽锐出战,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全省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750万下降到71万。

培养“永久牌”扶贫队伍。从深度贫困县选送983名具有一定技能的返乡创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农林牧渔从业人员,集中开展1年免费职业教育,期满合格发放中专毕业证书。从深度贫困县招录600名在岗乡村医生,免费接受3年农村医学专业学历教育,毕业后颁发中专毕业证书,可在深度贫困地区报考执业助理医师。“全覆盖”培养乡村人才。采取顶岗锻炼、研修培养等方式,培训中小学教师、医疗卫生等专技人员6.4万人。开展“一村一医”“一户一名技术能手”等专项培训,大力培养乡村振兴急需的“土专家”“田秀才”和能工巧匠,全年共培训2.9万余人。

以用为本打造“人才磁场”。支持深度贫困地区通过降低学历门槛、降低开考比例、放宽专业限制、放宽年龄条件等特殊政策引进急需紧缺人才,2018年为深度贫困县事业单位招录教师、医生、农技员等专技人才6217名。支持基层大学生提前1年申报职称,允许累计满15年、25年分别降低一个学历等次申报评审中、高级职称,推行基层事业单位“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职称评定制度,基层卫生专技人员通过“双定向”评定副高以上职称3000余人。实行高海拔地区工作折算工龄补贴、高海拔乡镇临时岗位补贴、乡镇工作补贴、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可提前转正定级并高定工资等“四项特殊政策”,着力提升基层、艰苦地区人才吸引力。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等选拔时,开辟贫困地区专项或分类评审,给予重点倾斜。首次在贫困地区选拔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49名。

构建帮扶机制增强“造血”功能。鼓励设立基层“候鸟型”人才工作站,推行双向兼职、联合聘用、人才驿站等引才用才模式,支持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区和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转化成果、创新创业。构建人才对口援助机制。会同全国博管办、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在凉山开展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活动,建立“博士后专家工作室”。在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和对口协作的基础上,同步构建对口帮扶长效机制,向省内深度贫困地区选派30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培养基层专业技术骨干超过1万人。实施专家下基层行动工程。建立专家服务基地46个,培训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农业大户2.8万人次,惠及群众10万余人。

以职称制度改革激发人才活力

陕西省人社厅

近年来,陕西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不断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破除“四唯”问题,有效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聚焦高精尖缺人才。针对突出贡献人才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建立高级职称评审绿色通道,采取考核认定方式,简化评审流程,随时受理、及时办理。对于取得突出贡献和重大技术突破的优秀人才实行“一票决定”制,将发明专利、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等创新成果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将科研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价的重要内容。对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不受单位岗位职数限制,可直接申报认定高级职称。目前,全省已有60余名有突出贡献人才和引进高层次人才通过“绿色通道”,取得正高级职称。

聚焦基层专技人才。针对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制定了改革完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工作的宏观政策,同时加大对贫困县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支持政策。在评价标准上,对外语、计算机、论文等条件不作硬性要求,把教好书、育好人作为基层教育人才评价核心内容;把看好病、做好疾病防控作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评价核心内容;把提高工程质量、推进技术创新、解决技术难题作为基层工程技术人才评价核心内容;把服务“三农”、促进脱贫攻坚作为基层农业技术人才评价核心内容。在评价方式上,单独分组、评审、确定通过率,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申报通过高级职称评审的数量大幅增加。

聚焦“放管服”改革。在将高校教师教授、副教授评审权下放到各高校的基础上,将高级职称自主评审范围扩大到省级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省级三甲医院等单位。明确了自主评审的申请条件、程序和“双随机、两公示、四公开”制度,建立巡查抽查制度和倒查追责机制,对自主评审单位的高级职称评审结果,实行备案管理。目前授予了9家国有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工程系列副高级职称评审权。同时开通了高级职称证书查询验证系统,方便用人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核实证书。实施“互联网+继续教育”,全面建成集业务管理与学习一体化的全省继续教育学习平台。

高质量开展专家工作

工信部人事教育司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聚焦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以重大人才工程为抓手,开展各项专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高质量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创新大讲堂活动。2016年以来,联合人社部开展创新大讲堂活动,共有相关领域500余人参加了活动。广泛邀请相关领域院士、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重点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负责人等参加活动。围绕主题,组织参观虚拟现实、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设置合作洽谈环节,提供项目合作平台,促进企业与专家加强交流,实现了数十家企业与院士专家的精准对接,成为专家、政府和企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创新实施专家咨询服务活动。2017年、2018年组织15名高层次专家参加人社部赴甘肃、内蒙古学术休假活动,以学术沙龙、学术讲座、现场指导等形式,帮助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解决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智力服务。实施“长风计划”专家咨询服务活动。指导部人才交流中心开展10余期咨询服务活动,组织近百名专家,对接地方、区域、相关企业发展需求,把脉问诊,提出发展、改革良策,发挥专家服务地方、服务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目前,“长风计划”共服务企业280余家,发布各类科技成果100余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约40个,推荐对接高层次专家项目30个,帮助地方引进落地企业1家。指导组建“长风计划”专家智库,设立“长风计划”专家服务基地。

做好专家服务管理工作。2018年,组织68名高层次专家参加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国情研修班学习。积极组织院士专家参加人社部海南休假活动。2016年以来,共选派6名院士专家参加休假活动。

大力发展博士后队伍

中国科学院人力资源部

近年来,中科院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探索新机制新举措,大力发展以博士后为主体的青年人才队伍。

坚持机制创新。对博士后实行灵活的项目聘用,使其成为科技流动队伍的主体。实行以博士后为主体的特别研究助理制度,加强流动性青年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入编”门槛,要求研究所新进事业编制科研人员,原则应具有特别研究助理经历。建立青年人才公平竞争择优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扩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后备队伍。

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育博士后。注重培养与使用相结合,为博士后提供承担或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机会或平台,使之快速成长为能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独立组织科研活动的学术带头人。在参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探索研究中,脑智卓越中心博士后刘真与所在团队成功培育出体细胞克隆猴,留所后还被破格聘为研究员。在参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重大任务中,动物研究所干细胞先导专项研究团队70%的成员具有博士后经历,“博新计划”受资助者李治琨、王乐韵参与哺乳动物孤雄生殖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在参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科技项目中,上海药物所张进、杨振林等多位博士后先后参与新药研制,研究成果对糖尿病和心血管等人体重大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引领支持自由探索研究。积极引导博士后参与国家基金申请。“十二五”期间,共有2136名博士后获得基金资助,资助金额约1.5亿,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与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共同出资,探索设立“联合资助”项目,采取“站前资助”方式遴选优秀博士,为实施“博新计划”积累经验。

畅通博士后成长机制。统筹人才计划,畅通发展通道。博士后特别优秀者可申报院“百人计划”“青促会”等项目,留所工作继续给予后续人才计划支持,营造公平竞争的成长环境。加大薪酬保障。从院所两个层面提高博士后薪酬待遇,并积极帮助协调解决住房或给予一定的安居补贴。择优遴选,促进良性流动。博士后签订聘用合同,期满进行双向选择,促进良性流动。留所纳入编制的,可实行“预聘—长聘”管理,进行再培养、再择优。

坚持实践砺练 优化成才环境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近年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解放和增强专业技术人才活力为根本,坚持重大工程实践、分类精准施策、优化成才环境。

重大工程实践促进人才淬炼成长。安排德才兼备、素质优秀的年轻人才参加重大工程和重点型号研制,使他们经受锻炼、加快成长。目前,集团公司520余名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中,45岁及以下的占35.4%。注重多岗锻炼,对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才,加大型号之间、型号总体和分系统之间、各单位之间的交流力度。建立了网络化的知识管理系统,将最先进的工具、型号研制的历史数据和各个专业的研究成果集成,把前人的实践经验提炼成标准,促使年轻人才的知识得到快速积累。目前,集团公司9.9万余名专业技术人才中,35岁及以下的占到53%。

分类精准施策推动人才更好发展。按照航天工程研制流程和岗位设置,将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细分为6个类别,设计了由主管师、正副主任师、正副总师6个层次15个等级构成的职业发展路径,并制定了任职资格标准。分类制定了不同类别人员管理办法,突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开发和差异化管理。大力实施专业领军人才任职培训和能力建设高级研修,聘请型号老总和领域专家授课。

优化成才环境激励人才追求卓越。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由品德、能力和业绩等要素构成的多维考核评价体系,从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个维度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动态调整其所处职业发展序列中的层级等级。健全薪酬分配机制,坚持市场导向,建立了基于职业发展序列的岗位绩效工资体系,形成了工资总额与效益、重点型号任务完成情况联动机制,对经济效益增长超预算指标和型号任务完成好的单位进行奖励;在实施骨干津贴制度、确保薪酬分配向一线倾斜的基础上,建立了特殊奖励制度,对突破型号研制重大瓶颈、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难题的人才给予重奖;在符合条件的单位中全面实施多种中长期激励方式,所需工资总额由集团公司单独核拨。对取得突出成绩的专技人才,实行政治待遇、荣誉奖励、推举专家、培训深造、休假疗养“五优先”。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