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振兴体系 吹响青年人才集结号

文章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时间: 2021-08-18 18:31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广西贺州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蔬菜和水果种植面积超过230万亩,但乡村人才队伍总量和质量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发展需求。为破解乡村青年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等难题,贺州市精准施策,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振兴体系,鼓励引导高校大学生、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等青年人才返乡回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刚柔并举“扩增量”

针对乡村基层全职引进和留住高层次科技型人才难问题,贺州市一方面加大常态化刚性引才,围绕生态农业、农村电商、农副产品加工、现代服务等6个重点领域,加快推进《激励人才向“3+6”产业集群聚力十条措施》《贺州市关于鼓励引导支持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若干措施》落实落细。通过下放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权限、放宽招聘条件和优化招考流程,面向区校共建高校招录、定向土瑶大学生招聘和实施“特岗教师”等服务基层招录项目,多渠道、多方式引进一批乡村振兴发展急需人才。去年以来,全市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1687名,乡村教师、医护人员2200多名。启动“乡村振兴百千万人才工程”,选派100名专家、1000名科技特派员、10000名大学生等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建设。

另一方面,实行乡村振兴柔性聚力聚智计划,鼓励全市涉农企事业单位柔性引进市外优秀专家人才。通过深化市校人才合作,联合粤港澳大湾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千名人才进贺州下乡村”行动,吸引1103名大学生、专业技术人才下沉乡村振兴一线开展科技服务,通过实地调研、面对面讲解、专题辅导等方式,帮助解决乡村振兴产业规划、技术需求等难题314个,初步达成合作协议17个、乡村振兴服务项目68个。比如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夏新界博士研发团队与贺州市钟山县合作,在公安镇建成现代有机农业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基地,成立有机农夫农民专业合作社,2020年获得有机认证农产品达81个,其中有机甘薯出口到了欧盟和加拿大等国家,有机大米、有机贡柑等入选北京2022冬奥会供应商名录,通过订单农业生产模式,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收8473元。

盘活资源“稳存量”

针对乡村人才队伍年龄老化、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贺州市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围绕蔬菜、脐橙、贡柑、茶叶、优质粮、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品牌,以“订单做菜”的形式,注重学用结合,依托本地高等学校、职业学院等平台,采用“专家田头授课+农民课堂学习+院所创业指导+政府政策扶持”方式,分类型、分层次重点培养一批技艺精湛的种养大户、乡村工匠、农业职业经理人、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土专家”“田秀才”。去年以来,建成了创业孵化基地8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机构9家、实训基地33个,共开展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1396期,参训70704人次。

设立人才振兴大学生实训基地,实施贺州籍青年人才回归工程,完善返乡人才创业政策措施,引导青年人才带技术、带资金、带项目回乡发展。目前全市先后设立大学生实训基地5处,吸引804名在校大学生返乡服务;建成2个农民工创业园,吸引外出务工人员等439位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反哺家乡,形成本土人才回归“井喷效应”。此外,在市县乡各级建立激励评价和人才分类管理机制,对县乡获得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分别发放1万元—5万元不等职称奖励,激发人才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积极性,去年以来新增专业技术人才2120名和高技能人才215名。

优化服务“提质量”

聚焦基层一线人才发展瓶颈,不断构建更加完善的服务政策体系,在全区创新成立乡村振兴青年人才活动中心、青年人才党支部等服务基地,将返乡创业经济能人、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5类农村青年人才纳入服务范围,优先提供专题培训、岗位锻炼、创业优惠政策、发展党员等服务。目前,全市61个乡镇(街道办)均建立乡村振兴青年人才活动中心,通过“选、用、培”三位一体,进一步充实贺州市人才工作力量、加快青年人才要素聚集、强化青年人才引领。成立乡村振兴顾问团,积极搭建乡村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加大农业科技园、农民工创业园、退伍军人创业孵化基地、基层名师(校长)工作室等78个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力度,指导基层技术创新,满足乡村振兴发展需要。推行“店小二+专业化”人才服务,对优秀乡土人才的住房保障、薪酬待遇、子女上学提供全方位服务,提高参与乡村建设的身份认同感和荣誉感,更好发挥乡村人才对乡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同时,坚持以“人才+项目+产业”产才融合的模式,进一步加强了与粤港澳大湾区“三农”产业领军人才的合作,吸引更多的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人才到贺州创新创业。比如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推动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学药学院教授陈新滋院士团队与贺州华泰药业公司合作,共建食同源(两用)康养产业示范区,带动1000多亩中草药种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