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万名贫困地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双定向”职称评审获得高级职称

文章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时间: 2020-06-08 11:18

1.8万名贫困地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双定向”职称评审获得高级职称

——让基层人才搭上“专属快车”

从教21年,获评州市两级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称号,46岁的四川甘孜州康定市民族中学教师陈霞,原以为她的职业生涯到顶了,没想到却能在职称上再进一步:“沾了改革的光,去年底我评上‘定向’高级教师职称,一下子看到了希望,再干20年也乐意。”

多年来,招人难、留人难、用人难的问题成为制约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脱贫攻坚进程的一大难题。为打破困局、对症施策,人社部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开展职称评审“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和部分职业资格考试单独划定合格标准工作,为业绩突出、能力过硬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定制职称晋升的“专属快车”,让人才在贫困地区扎得住、留得下、用得好。

打破同场竞技,让基层人才脱颖而出

“以前高级职称都是省里统一评审,评委专家更注重参评人员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但基层人才受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的制约,在职称评审中很难与省直或市直的人才相比较,再加上岗位职数紧张,评上高级基本是天方夜谭。”陈霞说。

晋升无望,职称常年“原地踏步”,这一度是基层一线教师成长的“烦恼”。一份问卷调查显示,西部某乡镇中学,多年来只有一名教师拥有高级职称,许多老师从教二三十年,还是与更高一级的职称无缘,但他们的教学能力却不容小觑。

同样,在众多基层事业单位中,卫生、农林、水利等领域的专技人员面临类似困境。甘肃张家川县龙山镇中心卫生院医生樊建林,自从2010年取得针灸副主任医师职称之后,多年来晋升正高级职称无望。“用一把尺子来量乡镇医生和省市医院医生,显然不公平,而且当时乡镇医院缺少正高岗位,即使评上也是无用。”

条件苦、待遇低、晋升难,一些基层特定岗位还面临着“有岗无人”的窘境,具备相应职业资格的护士、社会工作者、执业药师等普遍缺员。

2019年3月,伴随着职称“双定向”工作方案和“单独划线”通告印发,贫困地区基层专技人员的苦恼得到根本性解决。政策明确打破同场竞技规则,对参评职称的贫困地区基层人才实行单独分组、单独评价、单独确定通过率,对护士、执业药师、社工、审计、统计等7项职业资格考试,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单独划线,让基层人才更容易脱颖而出。

紧锣密鼓部署,高效有序推进。四川、云南、甘肃等省份相继出台方案,在凉山州、怒江州、临夏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全面开展“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职称评审工作,激发基层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助力精准脱贫的内生动力。

评审方式上注重量体裁衣、分级分类。云南对中小学教师、卫生等领域要求单独组建评审委员会,实行分级分类评审。西藏对于自治区自主组织实施、实行“以考代评”的职称系列和专业,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单独划线。

评价标准上突破硬杠杠,凭业绩说话。四川、青海、西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明确提出,论文、科研成果等不作为职称定向评价的限制性条件,可用体现专业技术工作业绩和水平的工作总结、课题、教案、病历等标志性业绩成果代替。青海青南地区各市州在职称评审时,对在青南等艰苦地区乡镇连续工作10年以上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可参照高海拔工龄折算政策计算服务年限。

“单独评价或降分,并非随意降低评价标准,而是根据贫困地区实际,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合理确定评价标准和分数线。”针对有人质疑单独评价或降分是否等同于“放水”,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相关负责人作出回应。各地在评审的过程中,也更加注重高效、严谨、公正,有的地方把参评人员的申报资料上传到网上,供评审专家广泛查阅,有的地方还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到答辩现场监督,确保阳光公正。

让基层人才参加属于自己“主场”的职称评审,更容易取得职称。过去一年,通过“双定向”政策,1.8万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基层一线脱颖而出;通过“单独划线”政策,7000多名专业人才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一批适合贫困地区需求、留得住的专业人才成为服务贫困地区的有生力量。

专辟发展通道,让人才更有盼头

提起四川阿坝州茂县南新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农技员张跃勋,当地群众对这位“土专家”好评连连:“要不是他,我们今天可能还在苦哈哈地种玉米哩!”20年来,张跃勋凭着满腔热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探索出一套果树栽培方法,并将实践成果大力推广,助力当地产业发展。2018年,他获得了四川省脱贫攻坚特别奖。

就是这样一位贡献突出、群众认可度高的基层专家,却在职称上有难言的苦衷:“由于岗位职数限制,我已经评上副高多年,还是没有聘上,这是基层农技人员面临的共性问题。”

“评上聘不上”的问题在基层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由于历史沿革,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参评职称,往往受岗位比例限制,如果单位岗位数量有限、比例控制严格,专业技术人员取得职称之后并不一定都能够聘用。而工资待遇和聘用挂钩,无法聘上就无法兑现相应的工资待遇,最终导致人才流失。

改革需要突破常规、打破限制,为基层人才成长另辟蹊径。“双定向”政策明确指出,各地按照“总量控制、比例单列、专岗专用”原则,单独设置定向使用的专业技术岗位,不占总的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有效解决基层人才职数少、层级低、晋升难问题。

“张跃勋们”的苦恼解了。去年12月,张跃勋所在的南新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增设“定向”高级岗位,张跃勋被聘任为农旅中心主任,享受副高岗位的工资待遇,群众认可度也更高了。“虽说评上评不上,活还是一样干,但是评上之后,明显感到肩上担子更重了,我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和栽培。”

“留住、用好基层人才不仅要有精神激励,更要有物质奖励,‘双定向’改革不仅能给艰苦一线的专技人员带来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更能从待遇上提高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甘肃省天水市人社局副局长刘宇说。天水市要求对参评人员实行评职称、定岗位、兑现工资一条龙配套服务,去年,全市1900多人评上副高以上职称,月工资平均涨了800元左右,基层人才更有盼头。

限定当地使用,为脱贫攻坚注入原动力

“定向使用”明确界定了通过“双定向”政策评出来的职称,限定在当地使用,离开基层流动到城区等非基层单位,无法使用基层职称来兑现待遇。同样,通过“单独划线”取得的职业资格,也只在当地有效。

为何要做此限定?“当前脱贫攻坚鏖战正酣,一刻也离不开人才,定向使用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才愿意在贫困地区和基层一线扎根工作,堪称稳定贫困地区基层人才队伍的关键一招。”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解释道。

长期以来,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人才“短板”一直存在,不仅体现在数量上短缺,更在于专业上的薄弱。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大力度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因地制宜为基层培养输送了一批紧缺的专业人才。“这一政策就是为这些专业人才打开晋升‘绿色通道’,解决他们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因此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充分向基层倾斜、向脱贫攻坚一线倾斜。”四川省人社厅职称处处长谌能说。

评审权向基层一线下沉。四川、甘肃、青海等多个省份明确将评审权下放到各州(市),由地方按管理权限组建各系列职称定向评审委员会,负责职称评审、复核和证书发放。“我们为藏区六州专门开设职称评聘‘自留地’,让六州自己评、自己聘,使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更大、晋升机会更多。”青海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说。

一线业绩可作为“破格”条件。多地规定在贫困一线服务达到一定的年限后,可适当放宽申报学历、任职年限等限制。如四川规定在深度贫困地区工作累计满15年,申报定向评价职称可放宽学历要求;云南加大参评人员基层工作年限和扶贫工作成效的考核权重,让真正为脱贫事业做出贡献的人名利双收。

干在基层,扎根基层,如今,成长的通道也畅通在基层。大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直言比以前有了更多的干劲和动力,愿继续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没想到年龄这么大了,党和国家还没忘记我们,我一定会坚守三尺讲台,奉献余热。”在甘肃天水市的高级职称评审现场,一位50多岁的乡村教师在答辩结束后,向评审专家致以90°的鞠躬,感动了在座的每一个人。

“现在我们县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展到关键时期,哪怕是细枝末节的工作都容不得马虎,我会竭尽全力,对得起这项荣誉。”云南德钦县水务质量监督站的高级工程师尼玛说。

“这项改革不仅是一次革旧鼎新,更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释放出的温度必将转化成贫困地区基层人才干事创业的强大动能。”甘肃省天水市人社局副局长刘宇语气坚定。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