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根基

文章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时间: 2020-12-30 09:05

毛泽东在窑洞里思考创作。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见于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1940年1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探讨中国向何处去、怎样引导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之路时指出:“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时,第一次解答了什么是“实事求是”。这之后,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经常谈的一个概念,也成为党的会议和文件经常提出的一个要求。

虽然,实事求是的概念是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来,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解答的,但这之前形成实事求是的若干元素,伴随着中国共产党成长的脚步一直在积累和成长之中,毛泽东是其突出代表,形成了四个方面的思想基础。

为民基础:“吃饭问题最大”表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初心

“为人民服务”和“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两个主要的基础性成分。“为人民服务”是讲一切工作的目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实事求是”是讲一切工作的思想方法、一切工作所应遵循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是由“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根本立场决定的,又是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要求、根本途径。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写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从根本上看是阐明为人民服务和实事求是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依靠人民奋斗的党。关心群众生活,就是毛泽东在延安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先河。毛泽东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注意工作方法,就是毛泽东在延安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先河。毛泽东指出:“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有了对关心群众生活与注意工作方法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具有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坚定的立场,这是后来毛泽东能提出“实事求是”的为民基础。

实践基础:“向实际情况作调查”“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革命成功和挫折的经验教训,逐渐积累起不能从本本出发、只能从实际出发的认识。起初,中国共产党受共产国际的影响,模仿苏联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一次次地遭受挫折。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中国是农民国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农村是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城市是敌人力量集中的地方;中国革命必须发动农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930年5月,毛泽东写的《反对本本主义》,就是号召大家调查研究,把中国的实际情况搞清楚。他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毛泽东从井冈山到赣南闽西农村根据地的斗争,为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实践基础。

理论基础:逐渐积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素养

毛泽东研读马列著作,思考当时中国革命面临的问题,逐渐积累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第一”的理论素养。毛泽东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时,曾被一些吃过洋面包、到过苏联的人讥笑“山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在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打漳州时,毛泽东得到一批马列著作。后来他被排挤出红军的领导岗位,却利用赋闲扎扎实实地读了两年书。毛泽东说:“后来写成的《矛盾论》《实践论》,就是在这两年读马列著作中形成的。”

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矛盾论》《实践论》来看,此时毛泽东已娴熟地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矛盾论》中都引述和强调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这使毛泽东形成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娴熟地掌握了重视事物的特殊性和正确处理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的方法。其二,是在《实践论》中引述和强调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使毛泽东形成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目的、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的认识论,娴熟地掌握了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关系的方法。这些为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化基础:不要看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

毛泽东在革命过程中逐渐看清了“言必称希腊”的危害,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才能让中国人听得懂,发挥实际效力。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是讲像孔子那样“每事问”,调查研究,搞清情况,才能从实际出发。毛泽东的《实践论》有个副标题:“论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的关系”。这个知和行的关系,是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中国思想家们一直讨论的问题。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矛盾论》中两次引用孙武“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话,既看到了这句话中存在着“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的认识论意义,也看到了这句话中包含着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法意义。这些为能用中国字、中国话表达出马克思主义内容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老百姓都能理解的中国文化基础。

(摘编自3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曹应旺/文)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