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美术记忆】“我在那里,我见证了这一切” ——徐悲鸿《在世界和平大会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

内容简介:

详细内容

????_20211019100740.png

【徐悲鸿】

1895—1953 年。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自幼随父学习书法、绘画,1916 年考入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震旦大学,1917年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素描、油画。1927 年回国从事美术教育,任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1946年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9年任中央美术学院第一任院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八骏图》《负伤之狮》《田横五百士》等。1953年9月因病去世。

《在世界和平大会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是徐悲鸿在1949年随中国代表团赴布拉格参加第一届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后,将在会场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时,现场欢欣鼓舞、激动庆祝的瞬间记录下来而创作的一幅立轴国画作品。

1949年3月,第一届世界拥护和平大会确定在巴黎召开。中国代表团由周恩来委派,郭沫若任团长,从全国各文化团体中推选出40位代表,其中就有徐悲鸿。周恩来非常关心代表团的行程和安全,不但安排随团医护人员,还细致周到地为每位代表准备了一件皮大衣。代表团于1949年3月29日乘坐专列从北平出发,4月17日抵达巴格达。但法国外交部于4月9日就已宣布,东欧各国前往巴黎参加世界拥护和平大会的代表不能超过8名,中国代表团亦是如此。

于是在4月19日,被法国政府拒发入境签证的各国代表宣布将在布拉格举行和平大会,而布拉格大会也是巴黎和平大会的一部分。最终,世界拥护和平大会于4月20日上午在巴黎和布拉格两个城市同时开幕。巴黎大会有来自69个国家的1784名代表参加,布拉格会场则聚集了因法国政府拒发入境签证的大约360名代表。在大会举行的第4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消息传到布拉格会场。在主席宣布这一消息之后,会场爆发热烈掌声,各国代表与中国代表握手、拥抱以示庆祝,中国代表高唱歌曲,郭沫若宣布中国人民的胜利也就是全世界人民的胜利。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给徐悲鸿留下深刻印象,归国途中,徐悲鸿就开始构思《在世界和平大会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并为创作这件作品绘制了多幅素描、写生,其中包括翦伯赞、郑振铎、田汉、丁玲等与会代表的素描肖像。中国代表团5月25日回到北平,周恩来在北京饭店设宴迎接,徐悲鸿被安排与周恩来同坐一桌。席上,周恩来与代表团分享解放军南下,势如破竹、捷报频传的消息,在场的各位代表无不感到振奋。随后的一个月里,徐悲鸿全力以赴,完成了大幅中国画《在世界和平大会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这件作品高352厘米,宽71厘米,可能是 1911年到1949年最大的中国画立轴。徐悲鸿迅速完成该画,并参加了1949年7月2日开幕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艺术展览会(即第一次全国美展)。毫无疑问,这件作品成为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作品表现了南京解放的消息传到会场后引发的激烈反响:中国代表被抛举到空中,中国代表与各国代表拥抱、握手,外国友人或鼓掌或欢呼以示庆祝。

从画面上仿佛可以听到掌声与欢呼声。对人物面部特征的生动塑造,是徐悲鸿这一作品最成功的地方之一。徐悲鸿绘制了29位中国代表,现在大约还能辨识出21人,包括郭沫若、刘宁一、马寅初、钱俊瑞、许德珩、郑振铎、邓初民、田汉、古元、萧三、丁玲、张奚若、翦伯赞、丁瓒、程砚秋、戈宝权、曹靖华、洪深、曹禺、柯在铄,以及徐悲鸿本人。

徐悲鸿部分依据个人记忆来安排画中人物的位置,例如他本人和古元在会场中座席相邻,最终就画在一起;部分依据画面叙事本身的需要,如将郭沫若放到中心,因为郭沫若是中国代表团的团长。画面中的红色巨型条幅上书“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全世界和平力量团结起来,粉碎战争挑拨者的阴谋。中国代表团”。根据与会者的回忆,将中国代表举到空中的庆祝活动发生在当日晚间中国代表团下榻的酒店外,但徐悲鸿将这一情节挪到会场之中,以此来突出画面的热烈氛围。

作为布拉格世界拥护和平大会的与会者,徐悲鸿为了在同一个画面中传达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和平大会、南京解放,在重构会场空间与庆祝情节的同时,也部分地保留了个人视角。《在世界和平大会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仿佛就是徐悲鸿在用图像方式表达:我在那里,我见证了这一切。

徐悲鸿在其艺术生涯中,创作了许多具有民族象征和时代意义的作品,《在世界和平大会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也是一件承前启后的作品。徐悲鸿在1949年以前很少创作直接针对当下社会事件的主题绘画,而从《在世界和平大会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开始,在生命的最后4年里,徐悲鸿越来越将目光投射到当下,将绘画主题聚焦到新中国最关注的问题上。就此而言,1949年6月创作完成的《在世界和平大会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是徐悲鸿的艺术创作迈向新中国艺术的第一次尝试,为中国代表团的各行业精英知识分子留下了精彩且珍贵的写照。

(吴雪杉)

主编/殷双喜 副主编/丁澜翔 曾小凤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