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美术记忆】建设祖国边疆, 1954 何惧洪荒风雪——黄胄《洪荒风雪》

内容简介:

详细内容

????_20211019100740.png

1942年,毛泽东在第一次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指出:“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黄胄一生的创作实践经历正是对这一理念最好的诠释。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黄胄前后六次入疆采风,他和边疆的牧民同吃同住,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黄胄的速写本从不离身,他一边体验生活,一边为创作积累素材,成为一位高产的速写画家。

《洪荒风雪》原名《柴达木风雪》,描绘的是一队地质勘探队员在当地牧民的带领下,骑着骆驼在风雪中艰难跋涉的场景,是黄胄根据自己青藏公路之行的切身体会创作的。黄胄在回忆创作《洪荒风雪》的缘起时曾说:“我敢于画画,主要是在生活中摸爬滚打画的。如画《洪荒风雪》,是在格尔木看见上百个地质勘查队员,在那样广阔的土地上艰苦劳动,我激动得不得了。”正是因为黄胄在格尔木写生时曾亲眼见过勘探队员工作的场景,听过这片疆土上的驼铃叮当和冬不拉的悠扬,故而对边疆的生活有很深的感受。他希望通过绘画,把自己的所见、所听、所感都表现出来。

画面中的雪原,曾是文成公主入藏之路,每逢冬季,这里便是风雪莽原。新中国成立前没有入藏的公路,西藏地区相对封闭,物资运输很困难,大雪封山之时入藏更是难上加难。然而即使再难,解放事业也不能中止。1950年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为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为响应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主张,康藏公路(即川藏公路)于1950年4月始建,1954年12月25日正式通车。康藏公路是一条贯通西康(旧省名,包括今四川省西部及西藏自治区东部地区),终点位于拉萨的公路,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凝聚了 11万军民的心血,因为工程巨大、环境艰苦、地质条件复杂,2000多军民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书写下永垂不朽的史诗。康藏公路的修建让人力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了西藏地区,也为西藏的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础。当时黄胄随慰问团赴拉萨体验生活,参加了康藏公路的通车仪式。作为公路通车的见证人,公路修建背后的故事想必也令黄胄感触良多,创作《洪荒风雪》的想法便油然而生。1957年,正是凭借这件作品,黄胄在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荣获金质奖章,成为享誉国际的画家。

为了真切地展现少数民族地区军民的生活风貌,黄胄常赴甘肃、陕西、青海、新疆等地写生。《洪荒风雪》的创作是基于他多年的写生体会,以及在练习中日趋炉火纯青的笔墨。少数民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及人迹罕至的西部荒原,都给他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黄胄兼取中西绘画技法,在《洪荒风雪》中,采用了仰视视角、全景式构图突出空间纵深感,舍弃传统国画中的留白技法,满纸洒矾铺底,塑造冰雪空间感,展现出白雪皑皑的西部风景。他用简约概括的笔墨描画出人物生动的动态,队员们跋涉的艰辛,弹奏着冬不拉引路的牧民的热情、朴实都被展现于画中。

黄胄擅长描画动物,但此前很少画骆驼。为了准确表现骆驼的结构特征,回京后他还专门去动物园写生,尽管动物园的骆驼和边疆荒原上的骆驼在气魄上相差甚远,但对于他把握骆驼的骨骼、结构还是有一定帮助。此画中的骆驼极具写实感,它们顶着肆虐的风雪前行,颈部鬃毛蓬松飘起,生动形象。

黄胄亲眼见证了西部从解放到大开发的进程,因此他的很多作品都是西部主题。黄胄的《洪荒风雪》不但体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风貌,也体现出一个非学院派画家对艺术孜孜不倦地求索的成果。

(王宇彤)

【人物档案】

黄胄

1925—1997年。河北蠡县人。长安画派代表人物,收藏家。炎黄艺术馆创始人之一,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馆筹建人之一,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常年在西北写生,创作了大量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作品。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西北军区政治部文化创作员。1950年作品《爹去打老蒋》入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195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员。1981年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

1988年12月为筹建炎黄艺术馆成立了黄胄美术基金会并任会长,1991 年任炎黄艺术馆馆长。代表作品有《洪荒风雪》《丰乐图》《赶集》等。

主编/殷双喜 副主编/丁澜翔 曾小凤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