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美术记忆】血与泪的控诉——王式廓《血衣》

内容简介:

《血衣》是从延安走出来的革命画家王式廓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不但牵动着他生命最后20多年的创作情思,也耗费了他毕生精力。《血衣》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当之无愧的时代经典。
详细内容

????_20211019100740.png

血与泪的控诉——王式廓《血衣》

《血衣》是从延安走出来的革命画家王式廓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不但牵动着他生命最后20多年的创作情思,也耗费了他毕生精力。《血衣》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当之无愧的时代经典。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有步骤地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至1952年底,已完成土地改革的农业人口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的90%以上。到1953年春,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台湾外,我国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土地制度的一次重大且彻底的大规模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此被彻底消灭。

1949年王式廓在京郊参加土改运动时,便已经开始构思土改题材的创作。1954年,王式廓先是创作了《血衣》的第一批习作,绘制了儿童、双目失明的老妇等人物形象。直到1955年,作为“钥匙”的“血衣”才被王式廓发现。“血衣”是一个象征物,它是阶级仇恨的物证。不仅如此,在创作的过程中,王式廓还千方百计收集地主的大褂、地契、要饭小竹篮、破烂衣衫,还专门向中央革命博物馆借了红缨枪,都搁在画室角落里,用作《血衣》实物模型。

1959年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中央革命博物馆计划展出《血衣》,希望王式廓将其绘制出来。但是王式廓觉得时间仓促,改变了画油画的计划,决定先画一张素描。他的夫人吴咸回忆王式廓创作《血衣》的艰辛历程时说道:“他画《血衣》确实是绞尽了脑汁。一画起来就忘了一切。给他一杯茶水,经常是凉了又换,换了又凉。吃饭时常在画面前端着饭碗站着吃,一面吃一面思索。一顿饭吃完,要问他吃的是什么,往往摇摇头答不出来。”

素描《血衣》画面的中心是一位持血衣控诉的女子,作者抓住了她挥动血衣激愤控诉的一瞬间。画面的右侧是受压迫的贫农,王式廓精心安排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形象:失明的老妇、拿着地契的农民、双腿残疾者以及愤怒的青年农民。画面的左侧是主持批斗大会的工作人员,他们代表着党和政府,为广大贫下中农争取土地。而蜷缩在一旁的地主,则威风扫地。

在完成素描稿之后,王式廓因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开始《血衣》油画稿的创作。“文革”开始后,王式廓受到迫害,直到1972年5月才被允许重新作画。1973年4月,王式廓接受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委托,着手《血衣》的油画创作。1973年4月10日,王式廓动身去河南写生,女婿马骁问他为什么到山沟里去采风,王式廓指着《血衣》里拿地契的老农形象,摇头说:“脸很好了,手不够好,我要去太行山里找这个形象。”

王式廓对农民的感情是深沉的,他不顾身体的病痛,坚持到最艰苦的地方收集素材,写生创作。全身心投入其中的王式廓甚至没有感受到身体正处在崩溃的边缘。直到有一天,忘情作画的他一直没去食堂吃饭,食堂的师傅来催他,他才勉强离开画布。可刚站起来,王式廓就突发脑出血,栽倒在未完成的画作旁,离开了人世。

王式廓准备了20多年的油画《血衣》最终并没有完成,但是这并不影响《血衣》系列作品的历史地位。王式廓的《血衣》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土地改革的真实写照,是新中国第一件用素描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巨作,体现了王式廓的匠心独运,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风格,是这一伟大时代主题的缩影。201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王式廓的素描《血衣》就陈列在“现代美术厅”的中央位置。

(丁澜翔)

【人物档案】

王式廓

1911—1973年。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1932年秋入私立北平京华美术学院,1933年又到国立杭州艺专学习西画,兼学油画、水彩画。1936年考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入藤岛武二画室。1937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8月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员兼研究员,并于194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代表作有《改造二流子》《血衣》等。

主编/殷双喜 副主编/丁澜翔 曾小凤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