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美术记忆】新中国,新北京 ——《首都之春》

内容简介: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一直是画家们热衷描绘的主题,无论是古都还是新城,都承载着艺术家对于首都、对于国家的真挚感情。
详细内容

????_20211019100740.png

新中国,新北京 ——《首都之春》

2019年5月30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共同承办的“京彩70年绘画精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办。展览以“京彩70年”为主题,甄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70余位画家创作的70件(套)描绘北京发展的精彩画作,其中长达近46米的长卷《首都之春》完全展开,并辅以研究文献,全面还原了巨幅长卷的创作语境与过程,让观众得以一览1959年国庆10周年之际,首都十大建筑落成之时,首都北京的节日盛况。在展览期间,《首都之春》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经常可以见到现场观众围绕这幅作品,讲述着自己的往日回忆与儿时故事。以表现首都北京为主题的《首都之春》不但成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展览中的明星展品,也成为广大观众共同的情感寄托,仿佛一条“时空隧道”,使观众走进历史情境之中,去切身感受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社会巨变。

自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开始,首都北京便进入漫长的新旧转换的历史进程。1958年9月5日,时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在市政府会议上传达了中央关于筹备庆祝国庆10周年的通知,要求在1959年国庆10周年之前建好首都十大建筑。会后,方案几经调整,最终确定为首都十大建筑的是: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钓鱼台国宾馆、北京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华侨大厦。通常认为,1959年十大建筑的落成,标志着“新北京”形象的确立。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一直是画家们热衷描绘的主题,无论是古都还是新城,都承载着艺术家对于首都、对于国家的真挚感情。在这些作品中,由北京画院6位画家于1959年合作的长卷《首都之春》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画作。《首都之春》是首都文艺界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献礼,由北京画院的古一舟、惠孝同、周元亮、陶一清、何镜涵、松全森6位画家集体创作完成。

根据惠孝同的题跋,长卷“分通县八里桥、土高炉群、热电厂、天安门、柳浪庄人民公社、颐和园、石景山炼钢厂、丰沙线及官厅水库九大段”。长卷《首都之春》的引首由郭沫若题写,“春”既点明画卷中的季节,又契合新中国成立初期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时代主题。6位画家用手中画笔描绘出首都北京的城市发展、名胜古迹、市民生活、工业建设、十大建筑、铁路建设、水库建设等场景,堪称新中国成立初期描绘首都北京的“百科全书”。画家们用移步换景的传统空间处理方法,将1959年的北京各个场景,以长安街东西方向展开,从通州大运河一直画到丰沙线铁路,展现了新中国成立10周年来北京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十大建筑、工厂、水库、铁路等一一建成,人民的生活也大不相同,从画中,我们看到市民们在北京城中庆祝、游行,在公园里漫步,生活悠闲,如今的北京城已然是人民的首都了。1959年6月22日,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在北海公园画舫斋举办“首都第五届中国画展览会”,首次展出了刚刚绘制完成的《首都之春》。著名画家傅抱石在看到《首都之春》后,专门撰文称赞它“描写具体环境,包括得如此辽阔、如此丰富,据我所知,怕也是中国画史上找不到先例的”。

有关这幅画,留下来的文献并不多,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画面中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细节。如画面中悬挂在天安门城楼正中央的毛主席像,这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再平常不过,但仔细对比后,笔者发现《首都之春》的墨稿中并没有画毛主席像。其实,在1966年8月以前,只有每逢重大节假日,天安门城楼上才会悬挂毛主席画像。也就是说,长卷《首都之春》很可能画的是某一个具体的节日。考虑到这幅画的创作开始于1958年11月,完成于1959年6月,这一具体的节日应该就是1959年的“五一”劳动节。这样一来,就很好地解释了画中游行欢庆的工人队伍以及天安门两侧的彩柱了。

《首都之春》内容宏大,描绘的不仅仅是某一天的北京之景,它是6位画家在短短6个月内完成的巨幅长卷,更是以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为中心的北京传统画家在20世纪50年代的积累,长卷中的大量图像都直接或间接取自这一时期的写生和创作。当这幅集成的长卷创作完成,并成为经典之后,其中的主题与图式也成为后来画家创作的参照和范本。

(丁澜翔)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