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美术记忆】岁岁丰收,年年常熟 ——钱松嵒《常熟田》

内容简介:

《常熟田》之所以成为这一时期山水画中社会主义新农村题材的代表之作,离不开在构图、用色、取名上的创新。
详细内容

????_20211019100740.png

岁岁丰收,年年常熟——钱松嵒《常熟田》

20世纪5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美术界开始倡导通过写生的方式,推进以山水画题材去表现新生活和新内容,表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材日益受到山水画家们的关注。钱松嵒就是当时这方面较为成功的画家。他的作品《常熟田》,虽然画的是一个平凡的江南水乡,却呈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新世界,没有丝毫传统文人画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境,有的是让人备感真实的生活景象。《常熟田》是钱松嵒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5周年而作,表现的是他此前在常熟虞山写生的所见所感,是他登高鸟瞰,目睹当时的繁荣新景象后的有感而发。

《常熟田》之所以成为这一时期山水画中社会主义新农村题材的代表之作,离不开在构图、用色、取名上的创新。

在钱松嵒看来,山水画必须要考虑自然地形的入画条件。山在江苏不突出,突出的是平畴千里的水田。如何能让平坦无垠的水田在画面上获得一种不平凡的气势,为此,他别出心裁地采用了“鸟瞰式”和“满构图”的方法。占据整个画面绝大部分的稻田,由近到远,由实到虚,呈现出良田万顷、咫尺千里的富饶景象。画面中,从高处远眺江南鱼米之乡,水田连成一片,渔船穿梭于湖面,一栋栋房屋临湖而建,可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正因新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耕作,才有了万顷良田的丰收。在用色上,钱松嵒最初想以金黄色调来表现这一场景,以表达对丰收的想象,但因为两次到常熟所见都是绿油油的麦苗,最后决定以绿色画田。众所周知,自元明文人画之后,大多数画家认为重彩过于俗气,而以水墨为雅。但钱松嵒却认为无论水墨还是重彩,其关键在于二者如何协调。在这幅作品中,钱松嵒大面积运用明亮的石绿色,并使之随着稻田的远近呈现浓淡变化,令画面充满生机。这种强烈又和谐的色彩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江南新貌。

该画取名《常熟田》,一语双关。常熟,作为一个普通的地方名称,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改“宰相常熟天下荒”的境况,水稻丰产。钱松嵒在画上题字:“常熟县境,平畴万顷,岁岁丰穰,真乃名实相符。”年年“常熟”,既有对江南农田繁荣景象的歌颂,也寄寓了他对国家农业年年丰收的良好祝愿。

在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诸多作品中,这幅《常熟田》无论视角还是笔墨表现都令人耳目一新。有关“常熟田”这一题材,作者曾创作过多幅作品。就钱松嵒个人而言,其艺术道路可以简单概括为“深入传统”和“深入生活”两大阶段。在青年时代,他就经常到家乡及附近的山川名胜对景写生,这种经历加上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政策,影响了钱松嵒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创作。

1959年是钱松嵒创作的一个转折点,两次远游写生对他大有启发。1960年,他与傅抱石等人旅行写生,历经洛阳、三门峡、西安、延安、华山、成都、广州等地,行程两万余里。旅行写生让钱松嵒大开眼界、大豁胸襟,也为之后创作诸多经典之作积累了潜力。

1964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钱松嵒个人画展,展出的100多件作品蕴藏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许多文艺界同人都撰文评论。如当时的《人民日报》总编辑邓拓、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华君武、画家潘絜兹等,他们都指出钱松嵒解决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如何表现时代的问题,是山水画推陈出新的一个典范。的确,钱松嵒以自己独有的创作方式,回应了时代对山水画提出的要求。他将时代精神、民族气派和个人风格相结合的新画风,深刻地影响了一批后辈学者。

(李惠子)

【人物档案】

钱松嵒

1899—1985年。江苏宜兴人。著名国画家。自幼跟随其父钱绍起学习传统诗书画,后受教于国画家胡汀鹭。曾任无锡美术专科学校美术教师,江苏省国画院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顾问。尤擅山水,笔墨风格浑厚沉着,作品有时代意境和生活情趣。与傅抱石、宋文治、亚明等人同为“新金陵画派”代表。

主编/殷双喜 副主编/丁澜翔 曾小凤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