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美术记忆】国家未来的希望 ——孙为民《乡村小学·1980》

内容简介:

梁启超曾在他著名的文章《少年中国说》中提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详细内容

????_20211019100740.png

国家未来的希望——孙为民《乡村小学·1980》

梁启超曾在他著名的文章《少年中国说》中提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中国的教育发展始终与改革相伴。回望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教育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77年,党中央决定恢复高考,成为中国改革的先声;1978年6月,国家扩大派遣留学生,成为中国开放的前奏。1978年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发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这一举措使各地初等教育逐步系统化,也切实让偏远地区的儿童获得了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孙为民的油画作品《乡村小学·1980》正是基于上述历史背景而创作的。从作品中依然可以看到当时乡村教学的基本特征——“复式教学”,由于适龄生源较少,学校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聚集在一起,集中授课。这种相对落后的模式在城市小学少见,在乡村则极为普遍。孙为民有过长期生活在北方农村的经历,当知青时曾被派到河北蔚县的小村庄,1972年回京后,又曾多次到农村写生,他熟悉并留恋那里的一切。擅于用光与表现北方农村是孙为民艺术创作的两条线索。

《乡村小学·1980》着力渲染了逆光而略带清冷的整体氛围。视觉中心被设定在黄金分割点处那位小女孩身上,确切地说,是被设定在她那充满期待、憧憬并且坚定的眼神上。画面中,神圣的教师形象被模糊处理;观者“听”不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孩子们不是整齐地安坐在课桌前,而是簇拥或散坐于教室各处;墙壁上破裂、裸露的砖块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左下角的农具暗示着他们在上学之余还要劳作。画家所使用的绘画语言就像画面的色调一样,朴素而真挚,所有的物象都是那样实在、厚重,正如在乡村孩子们眼中,即便再有限的知识,也弥足珍贵。画家以饱含同情的笔调塑造形象,且不乏温情的细节:最左侧的男孩由于疏于学习,调皮地“借鉴”着女孩子的答案;远处的小姑娘或许是刚刚入学,还需要借助手指来帮助计算。由于教学条件简陋,画面中的光线不是来自窗户或明亮的灯光,而是敞开的门,这扇门不仅照亮了教室,更是他们通向外面世界、改变人生命运的唯一路径。整幅作品将感人至深的主题、朴素坚实的绘画语言与欧洲古典油画的典雅肃穆融为一体。画家不仅刻画了孩子们的童真和他们在逆境中求知的愿望,更希望唤起人们对乡村教育的重视,乡村孩子同样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孙为民始终坚守现实主义的创作观,不断在乡村与农民题材中挖掘主题,塑造永恒的形象,以触碰人类最敏感的心灵。

《乡村小学·1980》已经成为一个时代教育状况的缩影。为了改善乡村教育环境,1988年,我国颁布了《基金会管理办法》,以立法的形式规范基金会的发展,次年成立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1989年,团中央等机构发起了“希望工程”公益事业,通过接受社会捐款来资助困难学生,援建希望小学、希望厨房、希望图书室、音乐教室、体育教室、美术教室,培训教师,开展远程支教等各种活动,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全面发展。30年来,随着第一所希望小学“金寨县希望小学”的建立,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教育状况已大大改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的乡村小学在课堂环境、活动空间、图书馆配备、电影放映设备等硬件条件上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进一步重视,农村经济得以快速、良性发展,农村教育也相应得以综合、全面发展,近些年,一系列拓展性举措也在不断推出,将传统的“救助模式”转变为“救助 - 发展模式”。

《管子·权修》载:“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育是国家全面发展强大的基础,农村教育因其社会特殊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以及国家、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教育人士的更多努力及付出,农村学生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素质教育在农村也将得以全面展开。

(史晨曦)

【人物档案】

孙为民

1946年生,黑龙江人。196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班。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代表作有《腊月》《夏日正午》《农家十月》《灯光下的人体》等。《乡村小学·1980》入选2009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览”,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主编/殷双喜 副主编/丁澜翔 曾小凤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