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美术记忆】战壕中写给母亲的信 ——汪建伟《亲爱的妈妈》

内容简介:

对越自卫反击战指1979年到 1989年的十年间,中国边防部队对侵犯中国领土的越南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
详细内容

????_20211019100740.png

战壕中写给母亲的信 ——汪建伟《亲爱的妈妈》

对越自卫反击战指1979年到 1989年的十年间,中国边防部队对侵犯中国领土的越南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对越自卫反击战对于保护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维护东南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都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期间和之后,国内涌现出一大批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文学艺术作品,如李存葆的小说《高山上的花环》,同名电影《高山上的花环》,以及《不该凋谢的玫瑰》《十五的月亮》《芳华》等,还有广为传唱的歌曲《血染的风采》《再见吧妈妈》等,其中汪建伟创作的《亲爱的妈妈》是“伤痕美术”的代表作。汪建伟 1975年至1984年在部队当兵,退伍后,他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创作了这幅《亲爱的妈妈》。1987年,《亲爱的妈妈》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

汪建伟画了一位战场上挖战壕的小战士,他在休息时,心里默默思念家乡和亲人,于是展开了笔记本给妈妈写信。汪建伟曾撰文回忆创作《亲爱的妈妈》的心路历程:“当过兵的人都有这种体会,接到一封家信,不亚于见到了‘上帝’。而特别是坐在战壕里写信,那种庄重感,几乎使人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尽管生活那么紧张、艰苦,信里却没有半句豪言壮语。坐在那里像一块石头,静静地和母亲对话。在生与死面前,是那么泰然自若。那种发自心底的献身精神和对自己责任的自豪感,一切都那么真挚、自然地流露出来。”小战士带着钢盔的头深深低下,面目并不清晰,因而更加具有普遍意义,他是画家自己,是一名新兵、一名部队图书馆管理员、一名参谋部施工图的制图员,也是千千万万战士中的一员。画家汪建伟是“伤痕美术”的倡导者,坚持现实主义、平民主义,刻画大时代中普通人的命运和生活。《亲爱的妈妈》正是体现这种观念的代表作品,人物形象质朴单纯,衣纹褶皱层层重叠,战壕山石纹路粗糙,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他的笔触中流露出少年军旅生活的真实苦味,深深触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背景中黄色的岩石,在战士身影的掩映下微微发红,与战士的领章、受伤的手背在色彩上形成呼应。战士以血肉之躯保卫家国,而家国河山又是战士坚实的依靠。粗砾而坚韧的山石,既是战壕艰苦环境的体现,又是小战士坚韧不拔性格的象征。小战士全副武装,头戴钢盔,胸挂手雷,左手边放着挖战壕的铁锹,右手边立着钢枪,战场上紧张的状态和艰苦的条件被细致地刻画出来。紧绑的裹腿和鞋带,似乎暗示着紧张的战事准备一刻都不能松懈,刚刚展开的信纸也许随时就要合上。“亲爱的妈妈”是信纸刚刚铺展时写下的问候,也是千言万语还未曾说出口,却可能随时要结束的全部内容。小战士深深低着头,遮掩了面部表情,复杂而静默的情绪,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与以往主题性创作中“母亲劝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豪情不同,画面以写实的笔调描绘出了战士的铁骨柔情和坚韧不拔。

(孙玉坤)

【人物档案】

汪建伟

1958年生,陕西黄陵人,生于中国四川。1987年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获硕士学位。历任成都画院保管员兼资料员、北京画院油画工作室创作员。曾以首位中国(不含港澳台)艺术家的身份参加“第10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多次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等国际重要艺术展事,荣获美国当代艺术基金会2008年度艺术家奖金。

主编/殷双喜 副主编/丁澜翔 曾小凤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