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美术记忆】核电之光,国之光荣 ——魏新燕、朱植人《核电之光》

内容简介:

世界范围内核电站的开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核电是和平时期对核能进行有效利用的方式,也是国家实力的体现,具有战略性地位
详细内容

????_20211019100740.png

核电之光,国之光荣

——魏新燕、朱植人《核电之光》

世界范围内核电站的开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核电是和平时期对核能进行有效利用的方式,也是国家实力的体现,具有战略性地位。相对于火力发电,核电干净无污染,几乎是零排放,这对于化石能源燃放造成的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是新替代能源的方向之一。

1970年2月8日,周恩来总理在听取上海市缺电的报告后指示:“从长远看,要解决上海和华东用电问题,要靠核电……要和平利用核能,搞核电站!”由此,中国第一座核电站被命名为“728”工程,站址选定在浙江省海盐县杭州湾边的秦山。这里地理位置优越,邻近上海、杭州等特大城市,经济、交通发达,人口众多,电量需求大,缺少大型矿产,高效、清洁的核电非常适合这一地区,能有效缓解华东电网的压力及城市空气污染。

秦山核电站于1985年动工,1991年首次实现并网发电,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第一座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经过几次扩建,到2015年,秦山核电站已成为目前国内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装机最大的核电基地。

20多年来,秦山人秉承“核电之光、国之光荣”的精神,为中国核电呕心沥血,他们弃小家、为国家,为争取早日实现中国核工业的自主创新而努力攀登。总设计师欧阳予、核电工艺主任工程师戚正文、反应堆本体驱动机构设计专家高际云等无数秦山人,凭着毅力和执着,苦苦钻研文献和资料,不厌其烦地多次试验,最终做到了树丰碑、振国威:秦山核电站的建成,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瑞典之后世界上第7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科技实力,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中国军转民、和平利用核能的典范。

油画《核电之光》表现了穿着工作服、头戴安全帽的一行人,他们看上去与一般的技术工人别无二致,但远处巨大的白色球体、圆柱体核电机组表明了他们工作的特殊性,他们是秦山人,他们在秦山核电站工作,他们是核电站的工人、工程师、技术人员。在过去的几十年,他们奋战在核电开发、电厂建设的第一线,建成中国第一座核电站,他们脸上都洋溢着自豪和骄傲;现在他们依然坚守在秦山,守护着核电厂安全平稳地运行,为华东地区的发展供能,他们脸上挂着自信和满足。这幅油画作品创作完成后参加了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红船颂——浙江省迎接党的十九大美术作品展览”,于2017年9月在浙江美术馆展出,之后被浙江美术馆收藏。

《核电之光》肯定了核电对中国的重要作用,鼓舞更多的科学家在更安全、高效地利用核能这一问题上,不断提高相关技术,以取得更大的突破。我国核电发展日新月异,始终以国际标准要求自身,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以实现更安全、高效的核电产业。1994年,我国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投产,目前国内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有43台,年发电量位列全球第三;在建核电机组13台,规模居世界首位。2017年“华龙一号”通过试验,这是根据福岛核事故经验反馈以及全球最新安全要求研发的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填补了中国核电技术的空白,也是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制造”。“华龙一号”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同时也是我国核电“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标杆。近几年来,中国与巴基斯坦、阿根廷、法国等国签订的协议中都包含“华龙一号”机组,这大大彰显了中国核电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核电也成为继高铁之后,代表中国核工业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一带一路”倡议也给中国核电“走出去”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良好的发展时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核能需求大,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核电不仅给对方带去安全高效的技术,也有利于推动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发展。

(周方涵)

【人物档案】

魏新燕

1948年生,上海人,197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曾任北京全国农展馆美术设计、《嘉兴日报》美编、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擅长水彩、水粉、版画。电影宣传画《琴童》《胭脂》入选首届全国电影宣传画创作展览;油画《核电之光》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禁止污水超标排放》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

朱植人

1946年生于上海,1966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199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证书班。曾任浙江省博物馆副研究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油画家协会理事,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海外交流展,曾在浙江省博物馆、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上海龙现代艺术中心举办个人画展,并出版有画册《朱植人油画》《中国美术家——朱植人》。

主编/殷双喜 副主编/丁澜翔 曾小凤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