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美术记忆】常回家看看 ——陈治、武欣《儿女情长》

内容简介:

“每个人最心之所系的是什么?是家,是亲人。对家的眷恋是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所在,我们在外无论经历了什么波折起伏,收获了何种成功胜利,最终都渴望回归于家的平静港湾,接受亲人的祝福与抚慰。
详细内容

????_20211019100740.png

常回家看看 ——陈治、武欣《儿女情长》

“每个人最心之所系的是什么?是家,是亲人。对家的眷恋是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所在,我们在外无论经历了什么波折起伏,收获了何种成功胜利,最终都渴望回归于家的平静港湾,接受亲人的祝福与抚慰。这就是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儿女情长》的作者陈治和武欣是夫妻,早年是天津美术学院的同班同学,两人因画结缘,毕业后也分别从事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工作,共同创作了不少作品,其中《零点》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银奖,《儿女情长》获得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金奖。

在谈及《儿女情长》的创作缘起时,画家夫妇表示:“离家奋斗的年轻人,工作繁忙无暇探望父母,而留守家园的年迈老人却在翘首盼望孩子的归来,这是中国目前很大一部分人的家庭现状,‘回家’也许就是时常会想起却难以实现的愿望。所以我们选择表现远游在外的儿女归家探望父母,三代团聚的场面。”常回家看看,是一份儿女的牵挂和眷恋,也是一份父母的嘱托和期盼。《儿女情长》描绘了一个远游在外的儿女回家探望留守家园的年迈老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温馨场景。

家庭始终是画家陈治和武欣夫妇二人关注的题材,与之前《零点》描绘的小两口家庭的夜生活不同,这次陈治和武欣夫妇选择了大家庭的团聚场景。随着画家夫妇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发生了改变,关注的场景和主题也在改变。画面中描绘的究竟是儿子带着媳妇和女儿回家探望父母,还是女儿带着丈夫和女儿回家,我们不得而知,或许夫妻二人各自在创作中想象着自己在原生家庭团聚时的场景,以最真挚的感情完成了创作。事实上,在中国独生子女家庭团聚的场景中,小女孩无论回到祖母家还是外祖母家,这样三代团聚的场面都一样温馨。

如何画出生活气息是这幅作品创作的一个重点。画面中,儿女归家,母亲遵照传统习俗,“长接短送”,忙着亲自擀面条,手上仍沾着来不及洗去的面粉。女儿一回家则迫不及待拿出给妈妈的礼物,想第一时间给妈妈试穿。为了避碰脏新衣服,妈妈只能将手臂高高抬起。妈妈的手部造型饱满坚实、张力十足,手臂圆润而上扬,具有古典主义气息,寓意为母亲对家庭的支撑。女儿的造型有恒定的美感,胳膊修长而舒展,配合柜子、桌子、行李箱的横线,起到呼应的作用。小女孩则头戴粉色的发卡,穿着粉色的连衣裙和凉鞋,给人温馨、甜美的感受。她认真地听长辈诉说,流露出对坐在轮椅上的长辈满满的敬重与爱意。老父亲满头白发,闪耀着经验与智慧的光芒,在与小女孩的对话中,流露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的幸福,虽然身体行动不便,仍展现出乐观与坚强神态。男青年在远处默默地看着报纸,与其他四个人物关系相对独立,却也成为构图中有力的支撑。画面中还有老年人喜爱的木质桌椅等家具,上面摆放着面条、鲜花、药品、水果、标有“到家”日期的日历,下面放着没来得及收起的旅行箱,墙上还挂着孩子的书包、草帽……画家们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耐心刻画,发挥工笔画的优势,在有序的画面布局中紧扣生活的主题。

“生活中有太多太多平凡无奇的瞬间,以至于我们经常性地熟视无睹。可是不知是什么时候,不知是由于什么情绪,我们却突然被某个瞬间的情景所打动,触景生情,铭记于心。”画家们追求平淡的永恒,并在细腻的工笔画中定格了永恒,他们技法娴熟,配合默契,以流畅的线条、温润的色彩和丰富的细节,让每一位观众感受到情感的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曾说过,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孙玉坤)

【人物档案】

陈治

1978年生,天津人。200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师从何家英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天津美术学院教师。2014年,《儿女情长》(与武欣合作)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金奖。

武欣

1978年生,黑龙江齐齐哈尔人。2001年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天津画院工笔画工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

主编/殷双喜 副主编/丁澜翔 曾小凤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