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美术记忆】“天眼”:地球与星空的深情对望 ——周吉荣《贵州“天眼”》

内容简介:

详细内容

????_20211019100740.png

“天眼”:地球与 星空的深情对望 

——周吉荣《贵州“天眼”》

“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天眼之父”南仁东 2016年6月为“中国天眼”FAST主体竣工所作2017年9月15日,一则“‘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离世”的消息不胫而走,才让广大民众得知,在中国贵州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的大窝凼洼地,隐藏着一个世界之最——“中国天眼”。《贵州“天眼”》这幅作品正如其名,描绘的便是这座于2016年建立在贵州南部喀斯特洼地之中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这只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 FAST)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大小,它是中国探索宇宙奥秘的一只大眼睛。就在南仁东逝世25天后的 2017年10月10日,“中国天眼”成果首秀——新脉冲星发现的成果亮相,再一次让中国的科学家站在了世界的前列。

1993年,南仁东和同事在日本东京参加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会上有科学家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持续恶化之前,应建造新一代的射电望远镜,以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坐不住了,他对同事说:我们也建一个吧!那时,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不到30米。南仁东放弃国外的优越科研条件和薪水,毅然回国。从 1994年提出设想开始,他踏上了长达22年的“中国天眼”建设之路。从选址到勘测、论证,再到立项,经过了十余年时间,从 2007年立项到2016年“天眼”落成启用,又经历9年时间。百折不挠,历经艰辛,终使“天眼”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大工程奇迹。

南仁东生前曾说,希望借助FAST这只巨大“天眼”,窥探星际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天眼”能够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这个距离已经接近宇宙的边际,对观察中性氢云团的运动、探索宇宙起源与演化的秘密,甚至搜寻外星生命迹象等,有着积极的意义。具有中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天眼”(FAST),是中国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这座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它的设计综合体现了我国高技术创新能力。它的建设与运行将促进西部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符合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国之重器”会在基础研究的众多领域,例如宇宙大尺度物理学、物质深层次结构和规律等方向提供发现和突破的机遇,其建设将推动众多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也将在日地环境研究、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周吉荣的这幅《贵州“天眼”》运用他最为熟悉的丝网版画套色技法制作而成,300厘米 ×440厘米的尺寸已属版画中的巨幅之作。群山环抱之间,六架支撑铁塔之下,巨大的苍穹之眼在黑暗中熠熠生辉。作品从现实出发,以宇宙星辰、层峦叠嶂为依托,表现“天眼”的雄伟气势和我国科技的伟大成果。作品采用平行构图的方式,给人平静、稳定、宽广之感。作者以天际线作为画面内容的分割线,按四比六的比例划分,将重心放在画面的下方,即“天眼”所处位置。画面色调单纯凝练,艺术家对色彩做了高度的概括,这也是丝网版画创作的特点。作品表现的是入夜后的“天眼”图景,浩瀚星空呈现出神秘的色彩——从灰黄到绿色再到蓝色渐变,群山则采用了较重的颜色——从黑色、深灰到青黛色渐变,将山峰远去、连绵不断的自然环境与悠远意境勾勒出来,而在群山环抱之间,六架支撑铁塔之下,巨大的、银色的“苍穹之眼”在黑暗中熠熠生辉,焕发出灵动迷人的光彩。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教授,周吉荣长期从事版画创作与技法语言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他的作品聚焦现实生活的真挚感受与思考,在他过往的创作中,我们能够清晰感受到他对于记忆与现实、历史与未来、时间与空间的悠远回望。身为一个贵州人,他对贵州“天眼”这一举世瞩目的大山里的奇迹深有感触,创作这件作品的过程,就像在进行一场与过去、现在、未来的对话。通过这幅画,人们仿佛能够看见地球与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星球的深情对望。

(朱莉)

【人物档案】

周吉荣

1962年生于贵州。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96年赴西班牙皇家美术学院研修。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版画系第二工作室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编/殷双喜 副主编/丁澜翔 曾小凤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