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美术记忆】海上丝路的美好前景 ——冯少协《海上丝绸之路》

内容简介:

《海上丝绸之路》为我们呈现的是当今中国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通航的繁荣景象,作品基本采取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对一艘海面上航行的载货巨轮进行了重点描绘。
详细内容

????_20211019100740.png

海上丝路的美好前景 ——冯少协《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为我们呈现的是当今中国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通航的繁荣景象,作品基本采取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对一艘海面上航行的载货巨轮进行了重点描绘。作者舍弃了惯常的大场景叙述方式,选择对单个大体量货轮进行特写,强烈的视觉感受和色彩表现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了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在这几条交往通道上,中国中原的丝绸、陶瓷、纸张与西域的佛经、香料,或经驼队颠簸来去,或走海运飘摇往来,为中国和其他国家人民带去彼此的文明,推动着世界历史向前发展。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对历史上西方和中国相互间地理知识了解情况进行调查后,在其出版的巨著《中国》第一卷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这一术语后来用于指称中西交往的通道而被广泛采纳。

进入21世纪,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和珍贵。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期间,首次提出共同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倡议。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东盟时进一步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国际经济合作倡议全面形成。

受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启发,生长于广州的冯少协开始探索一个连接本土与全球、现实与历史等多重关系的重要主题——“海上丝绸之路”。广州自秦汉以来便是对外交通贸易与文化交往的重要港口,唐宋以后,它更是作为以南海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成为历史上重要的通商口岸和贸易中心。2014年,冯少协和《广州日报》联手启动“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大型采访活动,四支采访团队从广州出发,分别前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与北非,以及欧洲,一边寻访历史遗迹,一边记录中国与沿岸各个国家及地区进行商贸和文化交流的当代故事。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陈伟安认为,这无疑使冯少协的创作面得到了极大的延伸。

为了获得更为详细和真实的历史信息,冯少协曾躬身于图书馆,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沉浸于博物馆,细心观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遗物和水下出土文物,赴“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和国家考察多处遗址、古迹。根据自己收集整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冯少协创作了一批兼具历史性和艺术性的“海上丝绸之路”系列作品,大致可以分为遗迹和遗珍两类,如作品《盛唐·阿拉伯商船在广州》(2014 年)、《威尼斯银币》(2014年)。这些作品受到学者们高度赞扬,陈履生评价道:“在中国美术史上,以海上贸易为主题的绘画创作基本是零星的,而冯少协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系列创作,可以说是史上第一次系统性的表现。”“就其已完成的作品来看,其间所达到的历史感与艺术想象力之间的平衡也让人印象深刻而值得品味。”

回首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冯少协遵循历史画的创作准则,创作了多幅表现今日丝绸之路景象的作品,如《广州南沙港·今日货运》(2015 年)、《今日·马六甲海峡作》(2015 年)、《今日·香港维多利亚港作》(2015 年)等。这批“今日”系列作品描绘了有着上百年或近千年历史的通航港湾如今的航运景象。油画作品《海上丝绸之路》是冯少协这一系列中的新作。与用赭石、土黄等表现古钱币、器皿、惊涛、商船、古港、海关等充满历史沧桑感的画面不同,这件作品大胆使用了黑色、中黄等明暗对比强烈的色彩来描绘今天港口中一艘载货归来的巨大轮船。画面背景中的天空被处理成淡黄的浅灰色调,与画中主体——载货轮船——拉开距离。这艘几乎占据整个画面的新丝路巨轮,在背景中几只航船远影的点缀和衬托下,一种纪念碑式的崇高感油然而生。在冯少协的画笔下,我们仿佛看到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美好前景。

(朱莉)

【人物档案】

冯少协

1964年生,广东普宁人,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研究生班。现为广东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大型美展并获奖。

主编/殷双喜 副主编/丁澜翔 曾小凤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