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美术记忆】一桥飞架南北通, 两岸并蒂同心建 ——马佳伟《港珠澳大桥》

内容简介:

2018年10月23日,历经5年规划、9年建设,总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开通仪式,观看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视频,随后宣布大桥正式开通,并乘车从珠海口岸旅检大楼出发,巡览港珠澳大桥。
详细内容

????_20211019100740.png

一桥飞架南北通, 两岸并蒂同心建 ——马佳伟《港珠澳大桥》

2018年10月23日,历经5年规划、9年建设,总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开通仪式,观看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视频,随后宣布大桥正式开通,并乘车从珠海口岸旅检大楼出发,巡览港珠澳大桥。

“轮势随天度,桥形跨海通。”随着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古人的美好畅想变成了现实,往来珠海与香港国际机场的时间由4小时缩减至约30分钟,并将珠三角西部纳入香港3小时车程范围。这座穿越伶仃洋、飞架港珠澳三地的海上工程奇迹,创下多项世界之最——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也是世界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被誉为世界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英国《卫报》更是称其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更为重要的是,这座飞架三地的大桥,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体现了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规划,承载着三地对深度合作和共同发展的美好期盼。

港珠澳大桥的伟大和重要之处,不仅仅体现在工程上的突破和成就,更在于其承载着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坚持中国道路、共创美好未来的愿景。如何表达和渲染出大桥的象征意义,成为这个主题创作的最重要的挑战。模式化的新闻摄影图片在展现大桥的宏伟气势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很难体现出这座大桥在精神上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这就需要艺术家发挥艺术语言的想象力,对港珠澳大桥的形象进行提炼和再创造。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马佳伟在接到这个创作任务时,刚参加了由中央美术学院发起的“香港牵动我的心”写生活动,在这次赴港写生之旅中,她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写生和人文交流,对粤、港、澳三地之间深层次的文脉联结颇有感触。

如何使作品超越单纯的再现,将这种深层的“联结”呈现在画面上,成为艺术家首要的创作诉求。为了实现这个诉求,马佳伟前后共构思了三种方案,经过不断地否定推敲、探索尝试,才让这件作品最终呈现出动人的效果。在最初的构思中,她提取了港珠澳大桥起点边检口的意象,尝试用香港、澳门和珠海三地的指示路标来呈现这座大桥的“联结”意义,但如此一来则会牺牲作品的主题形象。于是她又尝试了第二个方案,在构图中使用大俯视视角,将大桥主体建筑整体收入画面,以突显大桥的壮丽恢宏和蜿蜒无尽,但依然没有实现在“联结”层面上的深度象征之感。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在看了相关报道后,马佳伟提出了第三个方案,这也是最终方案。

在最后的这个方案中,马佳伟对画面主体形象、构图和色彩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取景和视角具有强烈的视觉穿透力,画面构图简洁有力。她选择了港珠澳大桥工程中最有特色的“中国结”造型索塔作为画面的主体形象,一大一小两个“中国结”塔桥位于画面正中心,将透视在构图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画家借用钢索笔直的放射状透视线,突显了大桥的工业感和力度,宽直的路面无限延伸,象征着“道路自信”;透视灭点的尽头是日出场景,旭日冉冉升起,冲破层层云雾,渲染出一片暖红金色的光辉,既有“拨云见日”之感,又有无限光明的未来之感;两座“中国结”塔桥共用一个透视灭点,巧妙地象征着三地“共结同心”,美好的“中国梦”即在前方。在技法方面,马佳伟发挥了自己多年以来在表现城市景观时积累的对路面创作的处理方法,制造出真实的路面效果,配合画作尺幅,增强了画面的带入感。路的起点在画面下端,其宽度接近整个画面的宽度,观众面对画面,好像笔直而光明的追梦道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延伸开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港珠澳大桥所连通的不仅仅是地理天堑,更跨越了制度差异,联通了人心,激励着包括港澳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刘乐)

【人物档案】

马佳伟

1982年生,河北保定人。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造型艺术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丁一林。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编/殷双喜 副主编/丁澜翔 曾小凤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