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文学记忆】折射时代阳光的一滴水 ——何士光《乡场上》

内容简介:

20世纪80年代初,一位甘肃农民在给小说《乡场上》的作者何士光的信中写道:“我一口气读完,清晰地感到:梨花屯就是我们的村庄……感谢您‘替农民说话’……祝愿您勇敢地、更多地写出我们‘梨花屯’的真实情况。”
详细内容

????_20220628150905????.png

折射时代阳光的一滴水 ——何士光《乡场上》

20世纪80年代初,一位甘肃农民在给小说《乡场上》的作者何士光的信中写道:“我一口气读完,清晰地感到:梨花屯就是我们的村庄……感谢您‘替农民说话’……祝愿您勇敢地、更多地写出我们‘梨花屯’的真实情况。”何士光的《乡场上》,被《红旗》杂志破例转载。后来,它毫无争议地荣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乡场上》得到官方和民间的一致认可,不仅如此,何士光还连续三次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算是极为罕见的。那么,这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它的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

1965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的何士光,因为种种原因,来到凤冈琊川公社东风生产队,成了一名乡村教师。在那里,他娶了一个农家姑娘,结婚生子,白天教书、耕地,晚上就在煤油灯下阅读和写作。对此,何士光的岳母并不理解,也颇有微词,但他还是默默坚持,在自己的文章中记录着农民的真实生活和悲欢疾苦,就这样度过了许多的漫漫长夜。直到 1977年,何士光才开始在《贵州日报》发表第一篇散文《飞吧,兰雁》。当时,那篇散文还是用妻子的名字署名的。多年在农村的生活,让何士光认识到过去的一些政策与现实情况不太相适应, “基于此认识,我忍不住要把这些因果表达出来”,这才有了他的成名作《乡场上》。

《乡场上》通过梨花屯乡场上一场小风波,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变革中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小说开头就把主角冯幺爸置于矛盾斗争的旋涡中,并随矛盾斗争的发展将他的性格展示给读者。冯幺爸本质上是善良、纯朴的,从前被人瞧不起、穷困潦倒,是一个“顶没价值的庄稼人”, “却不知道被人把他从哪儿找来,咧着嘴笑着,站在两个女人的中间,等候大队支书问话,为两个女人的纠纷作见证”。他从最开始的畏缩、逃避,到最后终于敢于直言,主持正义,再也不怕手里有实权、欺压百姓的罗二娘和曹支书之流的打击,就是因为在屈辱与难堪中冯幺爸算了一笔账:由于新政策的实施,他家的粮够吃了,也不愁买不到东西了。现实的变化使他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并增添了勇气与自信,他大胆吼道:“……只要国家的政策不像前些年那样,不三天两头变,不再跟我们这些做庄稼的过不去,我冯幺爸有的是力气,怕哪样 ?”这篇小说揭露出“十年浩劫”后农村的弊端,反映了农民精神的觉醒和思想的解放。小说仅7000字,却展示出乡场上几个人物迥然不同的性格,洞幽烛微,就像一滴水一样,折射出时代的七彩阳光。

这篇小说被寄到《人民文学》编辑部,立即得到编辑的赏识,在1980年第8期的头条位置发表。1981年3月17日上午,琊川区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匆匆来到何士光家里,让他到区政府去接电话。电话是《人民文学》编辑部打来的,说他的短篇小说《乡场上》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让他在3月20日赶去北京参加颁奖会议。这是何士光平生第一次得到奖励,于是在第二天,他搭乘一辆摇摇晃晃、座椅和门窗都碰响着的乡村公共汽车,走出了梨花屯乡场。这个奖项,何士光当之无愧。正如吉狄马加所言:“何士光的小说是对那一段历史的记录。在中国这五六十年代的小说作家里,何士光毫无疑问是最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家之一。”

今天,人们在阅读《乡场上》时,它的结尾依旧让人振奋:“不公正的日子有如烟尘,早在一天天散开,乡场上也有如阳光透射灰雾,正在一刻刻改变模样,庄稼人的脊梁,正在挺直起来……”

(高求忠)

【人物档案】

何士光

1942年生,贵州贵阳人。著有长篇小说《似水流年》,散文集《在神秘的茅台》《雨霖》《何士光散文选》《烦恼与菩提》,中篇小说集《草青青》等。

曾获得 1980年、1982年、1985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7年优秀中篇小说奖等。

主编/白烨 副主编/卓今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