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文学记忆】天之骄子 ——刘震云《塔铺》

内容简介:

1977年 8月8日,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提出恢复高考制度的问题。这犹如惊天春雷,给神州大地带来了一场春雨的洗礼,为我国在新时期及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恢复高考的初期,竞争非常激烈,被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1977年冬天,中国570万考生走进了高考考场。
详细内容

????_20220628150905????.png

天之骄子 ——刘震云《塔铺》

后来,我进了我国北方的一座最高学府。玉阶飞檐,湖畔桃李,莘莘学子。但我的眼前始终浮动着、闪现着塔铺的一切,一切。我不敢忘记,我是从那里来的一个农家子弟。这是刘震云的短篇小说《塔铺》的结尾,小说勾起了经历过1977年恢复高考那一代人的共同回忆,也带给更多人感动和思考。由于“文化大革命”,我国的高考制度被中断十年。1977年 8月8日,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提出恢复高考制度的问题。这犹如惊天春雷,给神州大地带来了一场春雨的洗礼,为我国在新时期及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恢复高考的初期,竞争非常激烈,被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1977年冬天,中国570万考生走进了高考考场。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仅27.3万人;1978年,610万人报考,仅录取40.2万人。在这场激烈的人才选拔考试中,能闯过“独木桥”的人被称为“天之骄子”,他们也由此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小说《塔铺》主要描写了恢复高考一年后的1978年,黄河故道旁的塔铺镇一个高考复习班的情形。小说讲述了退伍士兵“我”参加高考复习班,与同宿舍矮个子的“磨桌”、趁高考这个机会拼一次的已婚农民王全、家境稍好但无心学习整日谈恋爱的“耗子”,以及和“我”暗生情愫的女同桌李爱莲等众同学一起怀揣梦想、复习备考,希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故事。他们各自的身份,也体现了当年招生政策的重要改革之处就是招生对象范围的扩大,“农民、复员军人……年龄可放宽到30岁,婚否不限……”

备战高考的过程是艰辛的,尤其是在贫困而落后的农村,小说展示了那个年代的世态人情:农村教育水平的低劣,信息资源的匮乏,学生学习方法的死板以及生活的艰苦等。在这其中,还夹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我”和女同桌李爱莲学习勤奋,互相帮助鼓励,希望能一起上大学。但她为了替父治病,嫁入一户有钱人家,最终放弃了高考;为了不影响“我”高考,谎称去其他地方考试,让“我”在残酷的生活面前失去了美好而短暂的初恋。而其他人的命运也令人唏嘘:王全在高考前一个月,因生活的压力放弃了高考,回家收麦;“磨桌”发挥失常,没考好;“耗子”被女朋友抛弃,也没考好;只有我“考”上了,却因为失去恋人而崩溃痛哭……小说篇幅不长,人物描写精确生动,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地展示了极具乡土气息的友情、爱情和亲情,体现了生活的残酷与无奈,以及高考对寒门学子的重要性,让读者能感受到那时的祖国将要发生一种巨大改变的期待感。

作者刘震云,1958年5月生于河南延津。1973年,不满15岁的他长得比较高,家里虚报了年龄让他去参军,刘震云入伍后到了甘肃。1978年复员后的他,回到家乡一所中学担任民办教师,白天上课,夜晚复习备战高考。同年,刘震云以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显然,小说《塔铺》是根据刘震云的个人经历创作的。

1982年,大学毕业的刘震云选择到《农民日报》工作,并从此开始写作。他白天上班,晚上创作,每天熬夜写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早上天一亮送女儿去托儿所,接着再去上班,整个人黑瘦黑瘦的。就是这样,他还是不断被退稿,光退回来的稿子摆在家里就有三个大纸箱。妻子郭建梅多次劝他放弃,刘震云对妻子说:“你放心吧,我一定成功!”这样艰苦的日子过了四五年。

1987年,《塔铺》在《人民文学》第 7 期上发表,这是刘震云的成名作。这一年,正是恢复高考的第十个年头,作为“新三届”的一员,刘震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和刘震云一样,在 1977、1978、1979年参加高考被录取的三届大学生,其中很多人不负众望,成了社会栋梁。《塔铺》讲述的这段历史,这群人大多都经历过,因此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共鸣,勾起了他们内心深处的记忆。

(李琼)

【人物档案】

刘震云

1958年生于河南延津。其代表作有《塔铺》《一地鸡毛》《手机》《一句顶一万句》等。

1987年,《塔铺》获《人民文学》《小说选刊》优秀短篇小说奖、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11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8年4月13日,刘震云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兰西共和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

主编/白烨 副主编/卓今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