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文学记忆】我们的80年代——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内容简介:

中央音乐学院1977级作曲班是校史上的一个传奇,不仅因为这个班走出了谭盾、瞿小松、郭文景、叶小钢和刘索拉等世界级的音乐大师,更因为小说《你别无选择》的流行。
详细内容

????_20220628150905????.png

我们的80年代——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中央音乐学院1977级作曲班是校史上的一个传奇,不仅因为这个班走出了谭盾、瞿小松、郭文景、叶小钢和刘索拉等世界级的音乐大师,更因为小说《你别无选择》的流行。这部刘索拉以她自己的校园生活为原型创作的中篇小说,讲述了音乐学院里一群不务正业的奇才杀死青春的故事。作曲班学生的校园生活因此引来了众多北京大学生的围观,最惊人的是后来连他们班开音乐会的时候,市场上都出现了黑市票。

《你别无选择》最早刊于《人民文学》1985年第3期。小说发表之后引发巨大轰动,全国刮起“刘索拉旋风”,小说获得全国中篇小说奖,被列为我国新时期“先锋派小说”的首批作品。仅就这一部中篇小说,刘索拉就成了中国“现代派”的代表作家。哲学家李泽厚评价说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现代派小说。

小说标题“你别无选择”是指音乐对于刘索拉们来说,是别无选择的宿命。音乐是一种最古老的记述人的感情的方式,可以控制人的情感,可以解放生命,也可以结束生命。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因“文革”中断学业的大龄学生们重返校园,音乐学院的学生中小的只有十五六岁,大的有二十八九岁,刘索拉入校的这一年23岁,还是年纪较小的学生之一。十年“文革”压抑的创作激情得到释放,学院里狂野的气氛正是人性得到解放的时代先声,小说的流行成为必然。当时的大学气氛,照刘索拉们的说法,很像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几乎人人读哲学,人人谈诗歌。校园诗人是同学们的偶像。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人们刚刚走出“文革”,人人还在为吃穿发愁。小说里这一群年轻人却已经陷入“精神的迷惘”,闹腾着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生命的意义。刘索拉的小说很应景,她也因此声名大噪。

刘索拉是真实的。她出生在北京,是共和国缔造者的后代,她父亲刘景深是陕甘宁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刘志丹的亲哥哥。母亲李建彤年轻时候上的是上海专门培养贵夫人的学校,日本侵略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她离开上海奔赴延安投身革命,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音乐。她给自己的3个孩子分别起名“索拉”“米拉”“多多”,这3个名字连缀起来配上音律就是奇妙的乐曲。母亲把自己未尽的音乐梦寄托在她的孩子们身上。同时她也是新中国第一代新女性的代表,在丈夫刘景深的宠爱下,她闹女权,追求个性。在革命年代,她穿高跟鞋配中山装,始终是个异类。刘索拉受母亲的影响很深,在3个子女中,她最小也最受宠爱。父亲对孩子们也很宽容,从不用条条框框去限制他们。11岁之前的刘索拉生活优裕,母亲为她们兄妹三人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日课”,请老师为他们教授古典音乐知识,教他们练习民歌,家里的老唱片都是西方的歌剧。刘索拉跟姐姐学唱京戏、吊嗓子、拉形体。童年时期的刘索拉比同龄人更早接触到艺术,宽松的家庭环境培养了她张扬的个性。

家庭的变故出现在1966年,那一年刘索拉11岁。“革命小将”搬走了她家的钢琴,绑走了她的父母,兄妹三人只能跟着家里的保姆生活。后来她才知道是母亲1962年开始写作的革命人物小说《刘志丹》引发了巨大政治风波,父母两人相继被查。1968年,身居高位的父亲以“现行反革命罪”被逮捕入狱,母亲遭关押。父母平反已经是十年后的1978年。十年间,刘索拉从温室里的花变成了街上的草,她和一群父母被抓走的小伙伴整天在街上游荡,在公园里唱歌、画画,爬城墙撒野。警察也注意到了这群穿喇叭裤、花衬衣,留着齐耳短发的小女孩们。“文革”年代的北京只有8个样板戏,女孩们的音乐对于警察来说也是非常新鲜的,警察成了她们的听众。这群反叛的孩子就这样度过自己没有爹妈管束的好日子。

成年后的刘索拉始终是反叛的,她在人生路上还是怎么难怎么走。她1988年旅居英国,1993年移居纽约。20世纪80年代末她开始淡出文坛,专注于音乐。如今的刘索拉是享誉世界的著名作曲家、作家和人声表演艺术家,是中国文化精英的代表,她的名字常常与阿城、北岛一起被提及。2018年9月,刘索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你别无选择》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

(朱思衡)

【人物档案】

刘索拉

1955年生,音乐家、作曲家。著有小说《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寻找歌王》《混沌加哩格楞》等,散文《蓝调之缘》,对话散文集《行走中的刘索拉》《曼哈顿随笔》等。

主编/白烨 副主编/卓今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