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文学记忆】“山乡”的画师,“巨变”的妙手 ——周立波《山乡巨变》

内容简介:

洞庭湖畔,有一个“说是清溪没有溪,田塍道上草萋萋”的小山村——清溪村,湖南作家周立波就出生在这里。成年后的周立波以笔为犁,用真诚的笔调记录着时代发展的历史画卷。
详细内容

????_20220628150905????.png

“山乡”的画师,“巨变”的妙手 ——周立波《山乡巨变》

洞庭湖畔,有一个“说是清溪没有溪,田塍道上草萋萋”的小山村——清溪村,湖南作家周立波就出生在这里。成年后的周立波以笔为犁,用真诚的笔调记录着时代发展的历史画卷。他与同时代的山西作家赵树理被并称为“南周北赵”。

1954年的夏天,周立波响应“干部下乡”的号召,毅然带着妻子、爱女回到开满茶子花的小山村安营扎寨,开始了他的《山乡巨变》之旅。在体验农村百态、与农民打成一片的过程中,一部关于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在这位“山乡”的画师、“巨变”的妙手心中逐渐孕育。

刚刚回到自己熟悉的乡亲们中间,每当看着山坡上长满的松树、南竹、茶子树,还有一大片一大片肥沃的田垄,听着山野鸡鸣狗吠、田里牛哞雀欢,这些熟悉的农村景象都让周立波从心底感到高兴,周立波有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但是,创作《山乡巨变》的路并不平坦,它需要周立波重新拾起锄头、挽起裤腿,上山放牛、砍柴,下田插秧、割稻,成为一个真正的乡里“凤蛮子”。

为了更好地收集小说素材,了解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周立波深入到农民中,留意他们的喜怒哀乐,与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周立波与农民朝夕相处,频繁接触他们,倾听他们的心里话,这使得周立波得以近距离地仔细观察农民的感情、心理、习惯、脾气等特性。日子久了,周立波真正了解了农村干部和农民们的性格和思想,《山乡巨变》在这样的环境里有了雏形。

《山乡巨变》里的经典形象——亭面胡,就是与周立波朝夕相处的一个山里老倌子。王菊生的原型是周立波的堂弟。有趣的是,周立波为了观察农村的日常生活,利用自己居住的楼下是农业社的便利条件,特意准备了扑克牌供这些人闲暇时解乏。其实周立波提供扑克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在为自己创作小说做准备。在《山乡巨变》的《当夜》这一章里就有刘雨生、邓秀梅等人打牌,李月辉观战的场景描写,谁又能想到这个场面居然是周立波早早就“预谋”好的呢!还有关于小说中邓秀梅入乡观察土地庙的场景,也是周立波从当地许多老人那里不厌其烦地打听来的。

小说《山乡巨变》的创作历时一年,1956年6月动笔,1957年12月完成,先是在《人民文学》上连载,后又于1958年7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关于小说标题的拟定,也有它背后的小故事。周立波一开始为小说取的标题是《茶子花开的时候》,这个标题很文艺也很含蓄,但与当时王家乙导演的电影《葡萄熟了的时候》有些雷同。最后,周立波听取了原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的建议,将小说改名为《山乡巨变》。

60多年前,周立波这个山里伢子在湖南益阳写下鸿篇巨制《山乡巨变》,以此再现清溪村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影响下发生的巨变。而在 21 世纪的当下,小说

《山乡巨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依然有着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湖南益阳的清溪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再次发生巨变,并赢得了“山乡巨变第一村”的美誉。这个以周立波的故居为载体,以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和中国农村巨变为主题,以农业合作化和传统农业为背景的小村庄,再现了新时代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伟大历程。

小说《山乡巨变》“在紧锣密鼓之间,以轻松愉快的笔调写一二小事”。它的问世,让我们看到了李月辉、刘雨生这些实实在在为民做事的基层农村干部的光辉形象,还有亭面胡这样在时代巨变中真实的农民形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山乡巨变》仍然在现代化农村变革的浪潮中发挥着自己特有的作用。

(杨景交)

【人物档案】

周立波

出生于1908年,籍贯湖南益阳,作家、翻译家。曾任东北文协《文学战线》主编、《人民文学》编委和《湖南文学》主编、全国文联和全国文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其代表作品有《暴风骤雨》《山乡巨变》《铁水奔流》《湘江一夜》等。1951年,《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

主编/白烨 副主编/卓今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