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文学记忆】春天的布谷声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内容简介:

详细内容

????_20220628150905????.png

春天的布谷声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是农民作家周克芹所著的长篇小说,发表于《红岩》1979年第2期。

小说以1975年冬工作组来到四川农村开展整顿工作为背景,描写老农许茂和他的几个女儿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了十年动乱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及农民的抗争和追求。原是农村积极分子的许茂在是非颠倒的年代里变得孤僻自私,暴躁不安。他的四女儿许秀云的遭遇最为不幸。小说从秀云的婚姻波折中透视这个偏僻山村所发生的政治风暴,反映出深广的时代内容。

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一发表就广受关注,多家出版社争相出版,同时被两家电影制片厂看中改编上映。那时,《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风光无限,周克芹声名鹊起,一时间形成一股“许茂热”。1982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其实,《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成书并不容易,周克芹经过数次的构思与反复的推倒重来,它才得以成型。1976年,周克芹刚参加完温江文学创作座谈会,准备创作长篇小说《天府之国》的首卷《岭上人家》,他突然被现实生活的题材所吸引,认为只需要把他最熟悉的几个生产队的百户人家稍加概括,即可以完成一个中篇或长篇。周克芹深深陷入这个写作想法的亢奋中。于是,他改动了写作计划,决定先写《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并开始设计一个个人物形象,为人物形象写传记,思考他们的悲喜命运。

1978年,历尽两年构思的周克芹强烈意识到应该动手写作了。但是当他真正下笔时,他又陷入新的思绪:现在着手的是一部中长篇小说,人物和场面多,细节和情节纷繁,不写详细提纲,不知能否驾驭。他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方案,但是都陷入编故事的泥沼。最后,周克芹只能跟从本心,无情地推翻这些草拟提纲,决定从人物的性格出发,一章章、一节节地构思,感受在那个特定历史环境下农民们的悲喜交加。就这样,周克芹白天在生产队埋头工作,晚上守着一盏煤油灯写到纸窗泛白。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开篇并不顺利,经过整整一个春天,周克芹才写出了第一章。令他失落的是,这部作品的创作不是旗开得胜,而是首战失败。为此,他决定暂时搁笔使自己的头脑冷静下来。就这样从布谷声声的春天到了苞米初成的夏天,生产队的水稻已栽插完毕,周克芹也有了较多的业余时间。为了写好第一章,他重读了十多本中外名著,一部部地列出它们的结构和提纲,一遍遍地思考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在又一次的推倒后,周克芹重新提笔创作《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第一章第一节。这次,他写得很顺利,也写得很从容。

1979年夏天,周克芹一手执扇,一手写作,在驱蚊的烟熏中完成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后九章。放下笔,他长叹道:“两年的写作过程,遍尝了当‘作家’的甘苦!”对周克芹而言,《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既是一场酣畅淋漓的体验,又是一次艰苦的长途跋涉。

说起《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之所以成为一代人的经典回忆,其实还有一段趣事。那时,《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刚在《红岩》上发表,就被八一电影制片厂看中。差不多同时,周克芹收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的电话,希望将他的小说改编成电影。两家电影制片厂互不相让,各自拍片,并在全国同时上映。两部影片一上映,都场场爆满,引起巨大的反响。那个时候,到底是哪一家制片厂拍的电影强,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关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还有一件憾事。小说写完后,周克芹曾想将它作为上卷,继续写中卷。但是由于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改编电影剧本,他不得不停止续写的打算。而这一停止,就很难再次燃烧起创作的热情。《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使我们看到了“十年浩劫”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对人民思想上、精神上以及生活上、肉体上等各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害,同时也使人看到了我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坚强信念。它的横空出世,像春天的布谷声疗愈了千疮百孔的大地和人民。

(杨颖)

【人物档案】

周克芹

1936年出生,四川简阳人,作家,编剧。其代表作有《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山月不知心里事》《勿忘草》等。曾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1980年及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

主编/白烨 副主编/卓今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