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文学记忆】人生就是一场运转 ——肖克凡《机器》

内容简介:

2008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肖克凡创作的长篇小说《机器》,因其主要描述在机器上实现人生价值的工人群体,而引起广泛关注。对工人生活的描写是当前都市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工业题材文学创作较为复杂,因此相关的作品并不多,尤其是真正从工人文化视角来创作的少之又少,所以《机器》的出现,着实令中国文学界“眼前一亮”。
详细内容

????_20220628150905????.png

人生就是一场运转

——肖克凡《机器》

2008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肖克凡创作的长篇小说《机器》,因其主要描述在机器上实现人生价值的工人群体,而引起广泛关注。对工人生活的描写是当前都市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工业题材文学创作较为复杂,因此相关的作品并不多,尤其是真正从工人文化视角来创作的少之又少,所以《机器》的出现,着实令中国文学界“眼前一亮”。

《机器》围绕一个典型的中国工人家庭两代人的工作与生活展开,时间跨度逾半个世纪,从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写到改革开放后,几乎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史。小说从细微处入手,对工人生活的描写生动细致、入木三分:王金炳八次调换岗位,都能闭着眼睛在短时间内一丝不差地找到库房的各种材料、物品;他的妻子牟棉花作为纺织女工所创下的挡车每分钟接头纪录,随着织机更新换代与无接头工艺的产生,成为时代的绝响。这两位劳模的子女也不甘落后:小女儿王凤一心要当劳模,上班时间不喝水,不上厕所,为的是创造生产纪录;儿子王建设成了一个机器迷、技术迷和能拯救工友生命、能创作巨大价值的“蓝领王”。他们的义子王援朝、大女儿王莹的人生更发人深省:

王援朝立志建设新农村,抓住各种机遇,最后成了乡镇企业金水集团的董事长;从小操持家务的王莹成了“女强人”,历经生活坎坷,她负责的国企破产后,开始第二次创业。他们似乎与父母一辈有着迥异的思维方式及目标,然而内心深处依然保持着工人阶级的理想主义信念。《机器》不仅生动地塑造了 20 世纪的那些劳动模范——那个时代工人阶级的标准文化形象,让人肃然起敬、令人感动;它还探索及表现了工人阶级下一代的形象,并且做到了无论是老一代还是新一代,都有着不可动摇的精神追求和目标感。

小说紧扣时代的脉搏,让人物与新中国、与祖国经济建设一同成长,让他们出身于工人阶级,在大环境中拼尽全力地活得多姿多彩,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多面性,也体现出中国产业工人成长壮大的历程,以及大工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贡献。对于这部小说的命名,肖克凡解释说:“我为这部小说取名《机器》,认为人生就是一场运转。有谁愿意停止呢?尽管停止也是一种生命状态,然而我们还是选择运转。”

作为一名“50 后”,生于天津的肖克凡,在1970年进到天津发电设备厂当了一名工人,恢复高考后,他把握住改变命运的机会,在1979年从天津大学机电分校机械专业毕业后,他在从事机械相关工作的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4年后他的作品陆续发表,著有小说《鼠年》《原址》《都是人间城郭》《最后一个工人》等。

作为一名技术娴熟、专业水平高的工人,肖克凡早期作品的题材以工业和工人生活为主,那是他熟悉和饱含热情的世界,也只有那些深入其中的经历,才能让他在《机器》中,不仅能从容对机器部件与性能、机器厂、纺织技术工艺等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还能给程序化机器和工业生产赋予鲜活的生命力。

作为一名从工厂里走出来的作家,肖克凡还在《机器》中深入探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产业工人的追求、奋斗与成长的心路历程,并对改革开放中相关问题做出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如农村经济的发展道路问题、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问题等,都极具现实意义。

长篇小说《机器》获得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文学评论家贺绍俊评价道:“这样一种角度,这样全面地直接表现工人阶级成长历史的小说,至少在新时期文学以来,这还是第一部,因此它具有某种开创性的价值。”

(李琼)

【人物档案】

肖克凡

生于天津,国家一级作家,编剧。现任天津市作家协会文学院院长。其代表作有《机器》《黑砂》《都是人间城郭》《最后一个工人》《鼠年》《尴尬英雄》等。曾荣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主编/白烨 副主编/卓今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