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文学记忆】西北大地的守护者 ——季栋梁《上庄记》

内容简介:

在夏日的西瓜地里做一个追逐者,在赤彤彤的山谷间做一个眺望者,这是苍茫的西北大地赋予作家季栋梁关于过往最有温度的记忆。
详细内容

????_20220628150905????.png

西北大地的守护者

——季栋梁《上庄记》

在夏日的西瓜地里做一个追逐者,在赤彤彤的山谷间做一个眺望者,这是苍茫的西北大地赋予作家季栋梁关于过往最有温度的记忆。在他眼里,那时的农村既有着此起彼伏的民歌民谣,又有着饱满的激情与热血。但不知从何时起,昔日他笔下所描绘的祥和乡村,被迎面而来的荒败景象所取代。随着传统乡村文明的崩塌,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人们开始在自己熟悉的一方水土里无所适从。这前所未有的困境,为人们带来了反思的能力,也为季栋梁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生命力。

《上庄记》原是季栋梁笔下的一部中篇小说,着眼于乡村空巢下的教育问题。在第一次发表后,他在内容、主题两方面对《上庄记》进行了改写,洋洋洒洒近30万字的长篇小说,通过类似于社会调查的形式,以朴素的语言和细致的描写,从整体上描写了中国偏远落后乡村社会的困境——教育问题、留守儿童问题、老年人问题……在小说中,季栋梁选取了“上庄”这一地点,从乡村教育、师资力量、学生求学等角度,以小见大地窥探了当下农村存在的问题。整部小说似乎充满了苦涩与悲壮的意味,但季栋梁在字里行间依旧隐含着希望,并透过述说传达着诗性的社会意识。

在创作《上庄记》的那些年里,季栋梁有一大半时间在乡下。最初从事记者工作的他,通过多年的工作积累,逐渐锻炼出了深入农村、实地考察采访的技能。后来调入政府研究部门,每月下乡一两次更是成了家常便饭。基于熟悉工作和群众的目的,每次下乡免不了要花费一周的时间。再加上平时政府开展的驻村蹲点、“三同”“五同”等活动,那乡间的日头一晒就是半年的时光。熟悉乡间地头里每一个角落,为季栋梁的写作提供了千丝万缕的便利。笔下的每一处村舍似乎他都住过,刻画的每一个孩童好像都有原型,描绘的每一个问题似都来自亲身体悟。

在《上庄记》中着墨最多的乡村孩童教育问题,便是季栋梁感悟最深的一点。农村家家户户几乎都有孩子,希望在下一代身上改变命运的乡亲们将孩子的教育问题摆在了最迫切的位置上。于是,季栋梁年复一年地为孩子们寻求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为孩子们咨询最合适的求学路径。他深知学习教育是一条可以让乡村孩子走出大山、走向大城市的大道,这条路既体面又充满力量,所以他尽可能地将自己能用的关系都发挥到极致。多年后,写《上庄记》的季栋梁把这样的日常琐事巧妙地投射到小说里,生动而又细腻地刻画出一位扶贫干部的形象。为了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位扶贫干部动用省教育厅同学的关系,尽其所能地帮助两个孩子去省城读书。这样的日常琐事背后所牵动的生命气息、时代气息,贯穿了《上庄记》的始终,赋予了小说更强大的意蕴。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季栋梁便踏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早期创作的《军马祭》《夏日原野上的追赶》《水窖》等回忆童年乡村的作品中,他在缓缓讲述着自己对于那片土地的深刻爱意,一字一句都在世事的磨炼下显得愈加镇静温暖。几十年过去了,随着社会逐渐被焦虑、浮躁等关键词所取代,纯粹世外桃源般的写作也不得不转向现实,季栋梁的《上庄记》《挣扎》《吼夜》等作品也相继问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上庄记》作为现代农村世界的全景式写照,以平民化的视角阐述着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在清醒地讲述社会故事的同时,引发人们对于自我和社会的反思,激励着人们为社会的均衡发展与整体繁荣而奋斗。

在季栋梁的笔下,“上庄”其实是一个缩影,不仅仅代表了昔日自己奔跑过、抚摸过的村庄,更暗示着中国传统村落在新时代发展潮流的冲击下、在城乡一体化的号召中走向衰落、萧条甚至面临消亡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将视线投注于农村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季栋梁便是其中一位,他在乡野中寻找那些极易被忽略的美好情怀,默默以文字的形式守护着自己深爱的西北大地。

(徐宇怡)

【人物档案】

季栋梁

1963年出生,宁夏银川人,作家。著有长篇小说《上庄记》《奔命》《苍声》《胭脂巷》,中篇小说《觉得有人推了我一把》《良民李木》,散文集《和木头说话》《人口手》等。小说《上庄记》被评为“2014年度中国好书”,获《小说选刊》奖、《北京文学》奖。散文集《和木头说话》入围2004年鲁迅文学奖。

主编/白烨 副主编/卓今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