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文学记忆】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路 ——陈毅达《海边春秋》

内容简介:

《海边春秋》是一部反映中国改革开放新征程的长篇小说,首发于《人民文学》2018年第7期,随后入选中国作协“讴歌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主题专项”工程。小说的成功与作者陈毅达“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理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在以文学的方式致敬改革开放这个伟大的时代。
详细内容

????_20220628150905????.png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路 ——陈毅达《海边春秋》

《海边春秋》是一部反映中国改革开放新征程的长篇小说,首发于《人民文学》2018年第7期,随后入选中国作协“讴歌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主题专项”工程。小说的成功与作者陈毅达“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理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在以文学的方式致敬改革开放这个伟大的时代。

陈毅达觉得他在人生的黄金年华里遇到改革开放,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国家由弱变强,人民的生活由穷而富的巨变,激起了他强烈的创作欲。

于是,他写下了《海边春秋》。小说以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中岚岛综合实验区建设开发为背景,将“一带一路”倡议、“青年人回乡创业”以及“扶贫”“乡村振兴”等新时代的诸多主题融入其中,讲述了一群现代知识青年绘制海边改革开放春秋图景的创业故事。

其实,陈毅达很早就想写一篇反映新时代生活的作品。而这个文学梦,在他的身体里沉睡了20多年。他尝试着创作,可是好多次落笔下去,又感觉不对,便搁了下来。为此,他在焦急、忧虑、不安中度过了很多年。朱毅达生长在闽北山区,在山区工作了很多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曾作为第一批扶贫工作队员,在农村生活了一年。农村的生活触动了他文学梦的琴弦,他写下了中篇小说《我在岩庄做的唯一一件事》,这为他创作《海边春秋》播下了种子。在省城工作十余年后,陈毅达再次前往闽北山区。这次山区工作之旅,使他接触了很多新的农村问题,他想把这些农村问题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依然无力成文。往返于城市和山区的陈毅达,从来都没有忘记过潜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创作梦。

2015年,朱毅达因工作的缘故来到一个海边的村庄,便立马被这个满溢着现代化气息的小村庄震惊了。这个村庄的场地车、咖啡屋、台湾饼屋的老板、返乡创业的青年等,无不刺激着朱毅达创作的神经。或许,陈毅达的人生注定须有《海边春秋》这部小说的参与才算完整。

2017年下半年,陈毅达看到那些意气风发的“援岚”青年,他决心要把那些“援岚”干部、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人生经历,以及自己多年来接触的渔村和山区农村的新变化写出来。在创作过程中,陈毅达又受到《人民文学》一位老师的鼓励。此时的陈毅达,像一个瞬间被加满油的车子,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便写出了《海边春秋》。

《海边春秋》是一曲唱给站在新时代改革开放浪潮前沿的弄潮儿的时代赞歌。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援岚”干部刘书雷从“书斋博士”一步步成长为“改革斗士”的传奇人生经历。从一开始对派自己前往改革开放综合区岚岛工作心存犹疑和打退堂鼓,到真正实地工作后笃实前进、克服万难的转变过程中,刘书雷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毅力,成功拿掉了蓝港村不愿搬迁这个“烫手山芋”。

他同蓝港村的知识青年们一起建设渔村,改变了渔村落后、保守、缺乏竞争力的面貌。小说的另一主人公——蓝港村的支书张正海硕士毕业后回到家乡,他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家乡的旅游开发出谋划策。小说还描绘了被纯粹故乡情召唤回来的现代知识青年群体形象,如海妹、林晓阳、依华姐等,他们默默地守护着生养他们的蓝港村。

陈毅达完整地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他怀着对国家诚挚的爱,写下了有温度、有时代激情的《海边春秋》。在陈毅达的笔下,在那些返乡建设家乡的青年身上,我们既看到了新时代创业的艰难,也感受到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远大前程,正如陈毅达希望的,“只要当代的有志青年怀抱强烈的农村情怀和创业精神,‘乡村振兴’的伟大工程就会更快更好地落地、开花、结果”。

(杨景交)

【人物档案】

陈毅达

出生于1964年,福建厦门人,作家。现任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其代表作有《海边春秋》《再造一个辉煌》等。

主编/白烨 副主编/卓今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