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文学记忆】幸福街的人和事——何顿《幸福街》

内容简介:

1983年,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的何斌可能不会想到,十多年后,自己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新生代”和“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
详细内容

????_20220628150905????.png

幸福街的人和事——何顿《幸福街》

1983年,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的何斌可能不会想到,十多年后,自己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新生代”和“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1989年,何斌以何顿作为笔名,在《芙蓉》上发表了处女作《古镇》,从此走上文坛。他改名何顿,是因为仰慕美国巴顿将军。“这可能是命!”每当有人问起何顿为何改行搞文学时,他总是这样回答。究竟是命运的安排还是个人的选择,抑或二者兼有,大概只有何顿自己能说得清了。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何顿是街上长大的孩子,家住在一条叫青山祠的小巷子里,街头巷尾就是小何顿的乐园。青山祠后来改名为幸福街,就是长篇小说《幸福街》的原型。少年时期的何顿可谓履历丰富,1977年在湖南省开慧公社插队务过农,后历任长沙市光电二厂子弟学校教师、长沙市第九中学美术教师、文联创作室专业作家,也干过装修等工作。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为其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015年10月,何顿被诊断为直肠癌。在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思索中,复杂的情绪让他仿佛回到了儿时居住的“幸福街”上,看到了那个最漂亮的女孩林阿亚。何顿做了一个决定:如果能从手术台上醒来,一定要写属于自己这代人的故事。这便是长篇小说《幸福街》的创作缘由。

《幸福街》立足于市井小人物的生活,讲述了生活在幸福街的两代人,在历经特殊时期到改革开放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他们的遭际和情感故事,描绘了中国社会那个剧烈变化的年代,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当代的社会变迁,既有时代的沧桑,又有市井琐碎生活的情趣。何顿在小说中表达出一种人生态度,无论时代赋予我们什么,唯有豁达,才是面对生活的正确方式。每个作家都有一双“上帝之手”,赋予作品中人物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幸福街》就是何顿在借用“上帝之手”,为人物安排一次重逢,为自己圆一个梦。小说中林阿亚和陈漫秋两位女性被塑造得相当出彩。在那个年代,卑微的出身和苦厄的遭遇足以压垮她们,可是,她们始终没有放弃学习,没有放弃自我成长,没有放弃对希望的追寻。何顿坦言,两位美丽姑娘的人物原型都出自他曾生活过的幸福街,甚至她们的名字都没有改,只是在“曼”字旁边加了三点水。

《幸福街》被读者视为中国版的《请回答 1988》。同样的都是发生在一条街道、一个胡同里的小人物的嬉笑怒骂,《请回答 1988》以其精致的细节,恰到好处的幽默与温情,赚足了观众的笑声与眼泪;《幸福街》则是全景式地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普通人的生活、思想、命运境况与时代风云激荡的历程,是为“卑微的人、大写的历史和血性的土地”立传,是何顿的“思想、精神朝向大地、朝向历史的一次次映射”。

从构思、写作、几易其稿到正式出版,缠绵病榻也未能改变他要为自己这代人作传的决心。作为始终处在中国文坛显眼序列上的“劳模作家”,何顿前前后后花费了 3 年的时间创作出《幸福街》。他坦承自己其实“动了十几年的心”,一直想写,但总觉得自己这代人还有很多可能性,还不到动笔的时候。直到那场命悬一线的手术,何顿如他的名字一般顿悟了,情之所至,力之所生,没有立大纲,甚至只能半躺半坐在病床上时,他就迫切地开始了写作。“文革”、上山下乡、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历历在目的往事、坚持不辍的笔耕和地域性语言、个性化叙事方式,使得《幸福街》的面世几乎水到渠成。

“再大的历史风云也会在普通人的命运里得到折射”,这是何顿执着地在现实主义创作领域耕耘的原因之一。起名为《幸福街》其实有三个寓意:首先就是字面意思,希望健康幸福地活着;其次,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命名,与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非常契合;最后,是地域性写作的延续。“地域色彩就是世界色彩”,何顿说。这部小说不仅让我们见证了历史的波澜壮阔,也见证了历史表象下深层次的人生际遇。

(刘艳亭)

【人物档案】

何顿

原名何斌,湖南郴州人,作家。其代表作有《来生再见》《湖南骡子》《太阳很好》《我们像葵花》等。2016年3月被提名为第14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小说家,同年6月凭长篇小说《黄埔四期》获得第二届路遥文学奖。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