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文学记忆】新生活的歌者——秦牧《社稷坛抒情》

内容简介:

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秦牧、杨朔、刘白羽被认为是成就突出且对当代散文艺术做出贡献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散文界将秦牧与杨朔并称为“南秦北杨”。
详细内容

????_20220628150905????.png

新生活的歌者——秦牧《社稷坛抒情》

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秦牧、杨朔、刘白羽被认为是成就突出且对当代散文艺术做出贡献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散文界将秦牧与杨朔并称为“南秦北杨”。

秦牧,原名林派光,1919年生于香港一个破落的华侨商人家庭,后随父母迁居新加坡。九一八事变后,12岁的他在师长的带领下共同抗议日本侵华。在华侨前辈的熏陶下,少年秦牧滋长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后来,秦牧全家回到祖国。回国后的秦牧喜欢读鲁迅、冰心、叶圣陶、茅盾、巴金等人的文学作品,还有邹韬奋编的杂志,在进步书籍的影响下,他对真理信仰矢志追求,对丑恶事物深恶痛绝。青年时代正赶上民族灾难的严峻关头,祖国山河破碎,沦为亡国奴的威胁,让秦牧一腔爱国的热血在心中沸腾。19岁那年,他毅然放弃学业,走出课堂,回到广州,参加“前锋剧社”,投身抗日救亡的洪流,同时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这一时期,他所写的文章大多署名“林觉夫”。

1939年,20岁的他给自己取笔名“秦牧”,寓意“打倒暴秦的苛政之后,在关中过着逍遥快活的放牧生活”,自此沿用。多年后,著名作家马文森评论秦牧:“他是以战士的姿态进入文坛的。”就是这样一位“战士”,对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发自内心地充满热爱之情,他亲眼见证了人民新生活的到来,欣欣向荣的祖国让他创作激情迸发,1949年至1964年,是秦牧创作的高峰期,他共出版文学著作14种,包括人物传记、小说集、剧集、杂文集,以及《贝壳集》《星下集》《花城》《潮汐和船》等著名的散文集。其中1956年发表的《社稷坛抒情》是他散文的代表作,被多地选入语文教材。

《社稷坛抒情》由位于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说起,以五色土为主线展开丰富的联想,思维发散,驰骋古今。在描摹社稷坛的同时,将文章引入中国古人的天地崇拜,逻辑思维明确地形成祭祀与探索、经济、文化、民俗四大块,过渡自然,全文浑然一体。文章带领读者领略古老神秘的祭地典礼、地球演进历史、先民农耕开垦、古代哲学、与泥土相关的动人故事等精彩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一幅浓缩的中国历史画卷。秦牧在说古道今的同时,插入精当的抒情和议论,表达了对历史的思索、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探究。《社稷坛抒情》在重温中华民族史、盛赞中华民族及其伟大创造的同时,抒发了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

秦牧的散文题材广泛、知识丰富、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具有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这是他有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个人特色。“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主线,他把个人的文学创作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充满了时代精神。他的散文作品风格独树一帜,被誉为当代文坛“散文一绝”。

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秦牧曾从事多方面的文学活动:杂文、小说、戏剧、儿童文学、诗歌甚至科普作品,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他写得最多的还是叙事、抒情的散文。他自己也把散文作为“本业”,而称其他体裁为“副业”。

秦牧的著作一直在海内外持续出版和重版,他的散文佳作更是广泛地被选入各种文集、选集、精读文库等。迄今已有50多篇作品被选入大、中、小学教材教辅,有的还入选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和中国香港的中小学课本。秦牧以毕生心血灌溉的作品,仍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放射着艺术的火花,照亮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他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也随着这些文字散播到世界各地。

(李琼)

【人物档案】

秦牧

原名林觉夫,1919年生于香港,广东澄海人,作家。曾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作品》杂志主编、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学会顾问等。在中国散文界有“南秦北杨”之称。其代表作有《贝壳集》《花城》《土地》《长河浪花集》《潮汐和船》等。

主编/白烨 副主编/卓今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