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文学记忆】酿造生活的蜜 ——杨朔《荔枝蜜》

内容简介: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在八十年代前期,杨朔的散文风靡大江南北,甚至引领了一种“杨朔体”写法的流行。他的散文《荔枝蜜》曾入选课本,为很多人所熟知。
详细内容

????_20220628150905????.png

酿造生活的蜜 ——杨朔《荔枝蜜》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在八十年代前期,杨朔的散文风靡大江南北,甚至引领了一种“杨朔体”写法的流行。他的散文《荔枝蜜》曾入选课本,为很多人所熟知。

《荔枝蜜》由作者曾被蜜蜂蜇了一下,因而看到蜜蜂心里就不舒服。继而,作者描写了荔枝蜜的甜香,不觉动了情,由蜂蜜想到酿蜜的蜜蜂,便到蜂场去参观。在养蜂人的介绍下了解了蜜蜂之后,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是杨朔写散文的一个共同特点,即抒情不是直抒,它先写一件事、一种物、一个人,然后再引出情和理。其中的情和理是主观上设计好的,因此所写的人物和故事实际上是作者思想的一个注解。作品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其鲜明的个人写作风格与杨朔自身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杨朔原名杨毓瑨,1913年生于山东蓬莱,父亲是清末秀才。受父亲的影响,他自幼酷爱读书学习,从16岁开始文学创作。因身处战乱年代,他从家乡去哈尔滨避难,在那里与中共地下党有秘密接触,并于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老革命,杨朔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新华社战地记者,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杨朔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献身民族解放的洪流中。他们首先是战士,其次才是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万象更新,对于很多作家来说,一个抒情的时代来临,杨朔也顺势成为一名歌颂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时代歌手。

1961年是杨朔创作的巅峰之年,他的《荔枝蜜》《雪浪花》《茶花赋》等散文名篇均出自这一年。4月29日的《人民日报》第八版刊登了一篇杨朔的旅日游记《樱花雨》。文章把美军在日本的势力比作摧残樱花的风雨,而把日本人民比作在风雨中开放的樱花。毛主席在这篇文章的标题旁写道:“江青阅,好文章。阅后退毛。”在得到主席的认可后,一时之间,全国掀起了“杨朔”热,他的“物—人—理”或“景—人或事—情”三段式结构的散文被人们纷纷效仿。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随后到来的“文化大革命”中,杨朔于1968年被迫害致死。

“文革”过后,随着杨朔被平反,他的散文也迎来一轮强劲的反弹。1984年,在全国十所高等院校18位专家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中,杨朔被称为中国当代散文第一人,其地位甚至在巴金、冰心、魏巍等人之上,被认为是十七年文学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同年,效仿他的散文体又开始盛行,据1984年第10期发表的《散文现状纵横观》一文对某一天来稿的统计,“百件中竟有11篇是写小溪的,8篇是写日出的,5篇是写贝壳的。这些作者所在地域不同,职业年龄各异,但却如此不谋而合。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联想引申的路数也大致相同,最后‘升华’的路数也别无二致”。杨朔散文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但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杨朔的散文受到广泛的质疑。一些文学评论家认为杨朔的多篇散文创作于 1961 年,当时正值大饥荒年代,苦难的现实在他的文中没有任何体现,他是在用艺术的方式汇报思想,杨朔的散文是一种新的八股时文。直至20世纪末,随着新一轮的“重写文学史”尘埃落定,杨朔的散文被拿出来重新“定性”不可否认,杨朔在他的时代,将散文诗化,并认真实践,卓有成效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是一名优秀的散文作家。而随着祖国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杨朔散文命运的沉浮正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不同审美趣味和价值标准,从而能看到我国文学的进步与发展。

(李琼)

【人物档案】

杨朔

原名杨毓瑨, 1913年生于山东蓬莱,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小说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其代表作有《荔枝蜜》《樱花雨》《香山红叶》《泰山极顶》《画山绣水》以及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主编/白烨 副主编/卓今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