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文学记忆】记劳,记闲 ——杨绛《干校六记》

内容简介:

2003年,一本名为《我们仨》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便引起巨大轰动,作者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文字,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和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详细内容

????_20220628150905????.png

记劳,记闲 ——杨绛《干校六记》

2003年,一本名为《我们仨》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便引起巨大轰动,作者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文字,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和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而在那些难之又难的日子中,最难熬的就是年近60的杨绛与钱锺书被下放到“五七干校”的那段岁月。1969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第三年,杨绛与钱锺书夫妇同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他们被安排与其他知识分子一起接受“再教育”。11月,钱锺书被下放至河南罗山的“五七干校”。次年7月,杨绛也被安排下到同一所干校,夫妻二人得以重逢。他俩分别被安排看守工具和菜园,并不在一处,平时的工作还算轻松。杨绛白天看菜园时,还能利用空余时间坐在小马扎上,把书或本放在膝盖上,看书或写东西;有空了还能偷偷去看看钱钟书。但偶尔他们还是会被安排干重体力劳动,而且,“批判斗争”是无时无刻的,让人精神压力很大,吃了不少苦头。两人在此地一直待到 1972年3月,被归为“老弱病残”遣送回京。

杨绛和钱锺书同属高级知识分子,年轻时都是清华大学的高才生,又都赴英法留学,通晓多国语言的他们在翻译、文学与戏剧方面都有颇高的成就。彼时,钱锺书的《围城》早已问世并反响不凡,杨绛的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等相继在上海公演,口碑极好。显然,对于这样两位老人来说,在干校的那段经历是极其荒唐且被不公对待,甚至是不堪回首的。

从干校回到北京后的第八年,杨绛动笔写了《干校六记》,书名与篇目都是仿拟清朝沈复的《浮生六记》。钱锺书在书前小引说:“‘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那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 《干校六记》共收录《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散文,记述了他们那段下放的“干校”岁月,从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琐事中,反映知识分子于“文革”中在干校的劳动生活,体现了杨绛对干校生活的感慨以及对“文革”的批判反思精神。记录那段特殊经历的叙事散文,杨绛并没有激情的呐喊。她的文字是委婉而平和的,但字里行间,对人性的善恶褒贬自明,她的讽刺往往也是言外之音。

《干校六记》是在文字与现实之间形成巨大张力的作品,独具品格,开一时之新风。在《“小趋”记情》一章中,隐然处处以狗和人相对照,人不如狗的婉讽跃然欲出;乱世中人与狗互相依傍的情意,也令人感动。写到女婿在“文革”中遭受迫害死于非命时,杨绛仅寥寥数语,没有控诉,没有追问,但给人的感受却是一种大悲无言的哀痛,悲剧性就在这种变反常为正常的过程中渗漏出来。选择独记“小事”,杨绛表示:写这本书,对她而言是一种责任,她希望以亲身经历,让大家知道那一段真实的历史。与丈夫钱钟书一样,杨绛在逆境也依然坚守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与风骨。共33000字的《干校六记》单行本初版仅60余页,可因其所写的特殊时期的特殊状态而分量沉厚,具有珍贵的文学和历史价值。《干校六记》在 1981年问世时,还经历了颇多波折。在出版单行本之前,香港方面先行将《干校六记》在《广角镜》杂志上刊登了出来,被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乔木读到,他随即传话给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负责人,认为这些文字应该在内地出版。

不久,在一次招待宴会上,胡乔木见到了钱锺书。他郑重地对钱锺书谈到《干校六记》的出版问题,并对这部作品给出了十六字的评语:“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1981年7月,《干校六记》第一版由三联书店首印20000 册发行。

这本书自出版以来在国内外引起极大的反响,1983年,英国《泰晤士报》在文学副刊上发表学者书评,称《干校六记》是“20世纪英译中国文学作品中最突出的一部”。1989年2月,《干校六记》高居榜首,荣获我国“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李琼)

【人物档案】

杨绛

女,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的夫人。其代表作有散文《我们仨》《干校六记》《走在人生边上》《将饮茶》等,小说《洗澡》《洗澡之后》等,剧本《称心如意》。

主编/白烨 副主编/卓今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