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文学记忆】一纸虽短,家书情长 ——傅雷、朱梅馥、傅聪《傅雷家书》

内容简介: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朱梅馥于1954~1966年间写给他们的孩子傅聪的家信摘编,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也是充满着爱的教子名篇。
详细内容

????_20220628150905????.png

一纸虽短,家书情长 ——傅雷、朱梅馥、傅聪《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朱梅馥于1954~1966年间写给他们的孩子傅聪的家信摘编,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也是充满着爱的教子名篇。

傅雷夫妇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傅聪和傅敏两个孩子,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傅雷家书》是他们有关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傅雷夫妇也因此成为中国父母的榜样。

1934年3月10日,长子傅聪的诞生给年轻的傅雷夫妇带来极大的欣喜与快乐。但当时的傅聪,作为一个自由的孩子,却有着独特的人生轨迹。傅聪三四岁时,已能感受到音乐的强大吸引力,显露出对音乐不寻常的热爱。在他7岁半时,父亲的挚友雷垣确认他具有极高的音乐天赋,此后傅雷打消了让傅聪学习绘画的念头,转而让他学习钢琴。功夫不负有心人,1953年,傅聪作为唯一的中国选手参加了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钢琴比赛,获得三等奖。当时他演奏的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让苏联选手感动得泪流满面。

傅雷的信就从1954年傅聪赴波兰参加“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并留在波兰学习开始,一直写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傅雷与妻子经受莫大的精神痛苦,被迫自尽为止。中间长达12年的时间,傅雷与傅聪一直用书信在交流,其中只有少数几次的碰面。傅雷的次子傅敏则在中国教书,成了一位英语教师。虽然傅雷给次子的信不多,但也体现了作为父亲应有的关怀。

傅雷和傅聪是一对父子,但却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傅雷好像一只老鸟,在旧世界里摸爬滚打,有着法文的功底与大量学习经验,最终走上了文学道路;而傅聪则像一只自由飞翔的小鸟,在国外有着更加现实的经历,凭着一股兴趣,爬上了钢琴艺术之巅。因此,他们两人之间具有相互交流与切磋的条件。

傅聪曾于1956年回国探亲,与父母团聚了一个多月。傅聪在国内停留的时候,父亲曾与他促膝长谈,各种主题并存,有与生活有关的,也有与婚姻恋爱相关的,最重要的是关于钢琴艺术思想观念的交锋。傅聪还在北京举办了他的个人独奏会。那一个月是傅雷与傅聪最后的见面。在和傅聪分别后,傅雷就像思妇一样,对早已远去的傅聪怀有一种想念。虽然在书信中很少提及当时他们俩在中国相聚的那一个月,但我们也可以推想当时傅雷与傅聪交流时的激动与欢乐。

1958年,傅雷被划为右派。傅聪在国内的女友偷偷写信将发生的一切告诉傅聪,并告诫他不要回国,否则他的艺术生涯就完了。正是这封信,促使傅聪从波兰辗转到英国,并因此成为一位世界级的钢琴大家。虽然傅聪后来没有证实这段秘闻,但他还是解释了当时出走的原因:“我出走的时候,心情很复杂,因为那时候国内没有艺术,而我离开艺术就没法活下来!”

去国千里,傅聪将思国之情与无奈的悲哀,全部融化在他弹奏的肖邦乐曲中。傅聪用肖邦的名曲来表现对祖国富强的追求,即使到英国定居,也不能隐藏他内心深处那种对祖国的炽热思念。在1966年的最后一封信件(八月十二日)中,傅雷提道:“我每次只能看5分钟书,报上的长文都是妈妈念给我听的。这封信是由我口述由她打出来的……”可见当时傅雷的病已经非常严重,但他们夫妇仍然希望傅聪能把他的孩子的照片寄过来,带给他们一丝安慰……但这一切都未能如愿,1966年9月3日,傅雷与妻子朱梅馥一同自尽于上海寓所中。他们再也不能给傅聪写信了,对于傅聪而言,爱的源泉在那一刻枯竭。傅聪坦言:“我几十年在国外,尤其是父母过世之后,我基本上不再写什么文字了!”为了缅怀父亲,长子傅聪和次子傅敏一起,把如泰山一般重、如火把一般亮的书信编成了一本《傅雷家书》。现在,《傅雷家书》已经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让青少年有机会认识到中国曾经有一对这样既伟大又平凡的父母。

(朱思衡)

【人物档案】

傅雷

1908年出生,字怒安,号怒庵,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 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其代表作有《傅雷家书》,译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夏倍上校》《人间喜剧》等。

主编/白烨 副主编/卓今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