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文学记忆】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人生 ——史铁生《我与地坛》

内容简介:

自新时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文学发展历程中,散文的文体地位相对于小说、诗歌和戏剧,一直处在边缘地带,除了巴金的《随想录》、杨绛的《干校六记》、贾平凹的《丑石》等仅有的几部散文作品外,人们几乎找不到更多公认的散文名作。
详细内容

????_20220628150905????.png

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人生——史铁生《我与地坛》

自新时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文学发展历程中,散文的文体地位相对于小说、诗歌和戏剧,一直处在边缘地带,除了巴金的《随想录》、杨绛的《干校六记》、贾平凹的《丑石》等仅有的几部散文作品外,人们几乎找不到更多公认的散文名作。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问世,不仅捍卫了散文的尊严,也预示了20世纪90年代散文热的前景。莫言说:“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史铁生堪当此评。其实,史铁生其人优秀,除了他自己的努力外,更在于他有一个伟大的母亲。

1951年出生的史铁生,1969年初中毕业后,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到陕西延安插队。他以一腔热血拥抱着农村大地,一次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烧之后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当时因为年轻,他也没有怎么在意,但这落下几乎致命的病根。1971年,他的病情越发严重,导致双腿瘫痪。他完全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变得暴躁无比,在家里乱摔东西。身体不好的母亲整日以泪洗面,到处为儿子寻医问药,千方百计找来偏方为史铁生治病,终究无效才让她作罢。史铁生找不到工作,就想通过写作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母亲非常支持,到处给儿子借书,还拿儿子“小学作文考过第一名”来鼓励儿子。

史铁生只能依靠轮椅活动,他经常摇着轮椅来到地坛,在那里看天地,看书,观察周围的人,有时在地坛一待就忘记了回家的时间。他母亲生怕史铁生想不开,总是急匆匆出来寻找自己的儿子,看到史铁生之后又悄悄离开,生怕伤着儿子的自尊,他母亲总是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挺好。”史铁生是母亲永远的牵挂,尽管她自己患有严重的肝病,有时痛得整夜睡不着觉,也不告诉儿子。秋天到了,北京北海的菊花开了,他母亲说要陪儿子去北海看菊花。也就是这一天,母亲病情突然发作,大口吐血,被送往医院,却再也没有回来。有很多细节史铁生还不知道,是他妹妹史岚后来告诉他的。当史铁生知道这些时,他母亲却不在人世了。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史铁生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经典的表达,不仅仅是看透生死,更是告慰母亲。

1972 年后的史铁生几乎就是以地坛为伴,他经常在那里观察各种人,有时候也和一些人交流,尤其是跟那位拉板车的长跑冠军交流之后,史铁生更是深有感悟。那位拉板车的长跑冠军在“文革”时期因出言不慎坐了几年牢,从监狱出来后找了个拉板车的工作,苦闷之极就去练习长跑,想通过好的长跑成绩获得政治上的解放——当时最好的方式就是在长安街新闻橱窗里露个脸。第一年长安街新闻橱窗里挂出了前十名的照片,这位长跑者只获得第十五名;第二年他跑到了第四名的成绩,结果新闻橱窗里只挂出了前三名的照片;第三年、第四年都是差一点点成绩就可进入长安街新闻橱窗,到第五年,他终于获得了长跑冠军,但长安街新闻橱窗里挂出的却是许多观众观看长跑比赛的照片。这位长跑冠军到底没有在新闻橱窗里露脸,他的境遇也没有什么改变,但他依然坚持长跑,而且他的心态也有了根本变化:无论人生有多少遗憾,无论人生有多么残酷,还是要活下去!而且是好好地活下去!史铁生从长跑冠军那里懂得了:无论怎样,都要好好地活,都要坚持做好一件事。史铁生在他的创作生涯里能够完成350万字文学作品,有不少作品获奖,被译成多种文字,也许就是在地坛里认识的那位长跑冠军的激励所致吧。

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剧烈的变革与知识分子秉持的理想主义的冲突日益加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与地坛》被奉为一部精神性经典,因为它写出了经历过“文革”的那代人的精神创伤和受伤后重新寻找理想的心路历程,从而引发了各个阶层的震撼、回味与思考。《我与地坛》有助于解开知识分子心灵的郁结,为人们窥测那个时代人的精神河流,提供了一种可能。

(易海波)

【人物档案】

史铁生

1951年生于北京。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

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2002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主编/白烨 副主编/卓今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