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文学记忆】​​“人民”生活的记录者 ——李修文《山河袈裟》

内容简介: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强调和凸显了“人民”与生活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1950 年代,广大文学创作者深入生活,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经典。
详细内容

????_20220628150905????.png

“人民”生活的记录者 ——李修文《山河袈裟》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强调和凸显了“人民”与生活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1950年代,广大文学创作者深入生活,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经典。新世纪,文学的边缘化和娱乐化,使得大多数作家躲进书斋里创作,想象与虚拟令文学与“人民”离得越来越远。在沉潜十年后,李修文用自己的作品,复燃了“人民”与文学的关系。他的《山河袈裟》是一部快节奏生活里的“慢”作品,重新镀亮了“人民”这个词。

在四海为家的十年里,李修文四处求生,东奔西走。他走过喧闹的城市、狭窄的陋巷、偏远的村庄,穿过荒无人烟的荒漠戈壁,遇见无数平凡世界里坚强生活的“人”,如等待疯儿子清醒过来的母亲、挣扎在死亡边缘的病人、街头卖唱黄梅戏的女演员、地震废墟上努力靠近萤火虫光亮的孩子……对平凡世界里那些普通“人”生活的感同身受,是李修文能够写出《山河袈裟》这些故事的根本动因。

创作《山河袈裟》,其实源自他在医院陪护亲人时的因缘巧合。当时,医院有规定不允许陪护人员留宿。每到夜里,李修文就和其他陪护的人在医院四周到处寻找可以过夜的地方。于是,医院的开水房、注射室、天台上、芭蕉树下等地方都是李修文他们这些陪护人寄宿过的地方。而李修文创作《山河袈裟》的直接触动源,则是冬夜里自己与其他陪护者在天台的水塔边睡觉被冻醒这个生活细节。从那时起,他告诉自己要继续写作,应该用尽自己的笔墨,写下自己的同伴还有他们亲人的生活故事。

20多岁时,李修文死活也不愿去外面度日。而生活的困顿与创作的迟疑和停滞,让李修文收获了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和打量生活。与“人民”一起生活的十年,李修文用自己的笔写下世间那些普通人的情感与尊严,这个过程让他懂得了“人民”于自己和写作的意义。李修文总是把自己和“人民”放在一起,在写作的时候也频繁地使用那个让他有了依靠和底气的词。他觉得“人民”这个词让某种潜藏在他身体里的热情很自然地从文字里生发出来。因此,李修文在创作完《山河袈裟》后,依然不断地对自己重申这样一句话:人民与美,是我要在余生里继续膜拜的两座神祇。

李修文和他的《山河袈裟》为我们创造了新的“人民”美学,他以文学的方式艺术地表达了何为人民性。它是困顿时的道义与尊严,绝望时的隐忍与反抗,卑微里的不屈与不挠……李修文用心灵侧耳倾听他在人群里遭遇的酸甜苦辣,默默做着“人民”生活的记录者。他的《山河袈裟》纪念的是人间亘古的劳苦,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底气和尊严,是中国之美在今日生活里的静水深流。

(杨景交)

【人物档案】

李修文

出生于1975年,籍贯湖北荆门,作家。现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作家协会主席。其代表作有《心都碎了》《滴泪痣》《捆绑上天堂》《山河袈裟》等。2017年12月,获第二届“中华文学基金会茅盾文学新人奖”。2018年8月11日,《山河袈裟》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

主编/白烨 副主编/卓今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