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文学记忆】天堑变通途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内容简介: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是毛泽东的词《水调歌头· 游泳》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词中“一桥飞架南北”指的是当时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而“天堑”则是指长江。
详细内容

????_20220628150905????.png

天堑变通途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这是毛泽东的词《水调歌头· 游泳》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词中“一桥飞架南北”指的是当时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而“天堑”则是指长江。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汉水由此汇入长江。于1957年10月15日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大桥将被长江分隔的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连为一体,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京广铁路,对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那时候,新中国百废待兴,没有建桥的机构也没有相关技术,只能一方面寻求苏联“老大哥”的技术援助,另一方面集结工程师、铁道兵、复员军人以及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的毕业生等组成建设队伍。大桥于1955年9月动工,当时毛泽东视察了全部工程。

1956年5月底,毛泽东再次视察武汉长江大桥工地并听取关于大桥建设的情况汇报。当时负责汇报的是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毛泽东问得很详细,不仅问了工程的进展、遇到的困难、人才的培养、施工的管理,还询问了一些有关桥梁科技的专门知识。毛泽东对交给他的汇报材料看得非常认真,连材料上多印了一个“4”字,也指了出来。听完汇报,毛泽东对大桥的建设很满意,并于6月1日、3日、4日,在初具雏形的大桥下三次畅游长江。游泳过后,他兴致未尽,挥毫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

这首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的词,其实是一首即兴之作,反映出毛泽东当时舒畅乐观的心情。全词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歌。词的下阕展示了一幅社会主义建设的瑰丽图景,描写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长江的伟大变革。

1956年,中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突飞猛进的新局面。这首词表达了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毛泽东对未来的展望,也点出了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对于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对长江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把浩瀚的长江比作天然的游泳池,多次畅游长江。他在1957年2月11日给黄炎培的信中说:“游长江二小时漂(‘漂’原文作‘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生于湖南湘潭韶山的一个农民家庭。1913年,他离开家乡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青少年时期即开始诗词创作,留下了不少经典作品,如1915年的《挽易昌陶》、1925年的《沁园春·长沙》、1927年春填词的《菩萨蛮·黄鹤楼》等。这位带领中国人民挣脱黑暗、建立新中国,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领袖,他的伟大抱负和恢宏气魄让他的诗词与众不同,极富感染力。毛泽东诗词,深邃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完美结合,堪称典范。这些诗词,不仅是他几十年革命实践的心路历程,也是他各个历史阶段的诗化丰碑,体现了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并且紧扣时代脉搏,高扬时代精神,反映人民心声,饱含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和精神力量。

从60多年前,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完成并通车,到 2018 年 10 月,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顺利贯通,中国的桥梁建设史,代表着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完成了从零的突破到走向世界之巅的宏伟篇章。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最后一句感慨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用在社会发展成绩斐然的今天,也是再合适不过的!

(李琼)

【人物档案】

毛泽东

1893年生于湖南韶山。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其代表作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

主编/白烨 副主编/卓今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