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音乐记忆】春风送暖庆团圆 ——管弦乐《春节序曲》

内容简介:

有一首这样的管弦乐作品,你也许不知道它的名字,但只要一听到它欢腾的旋律,便能感到一种喜气洋洋的氛围。这首乐曲,就是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场曲——《春节序曲》。《春节序曲》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中国人心中“喜庆、团圆”的符号。
详细内容

????_20231219160355.png

有一首这样的管弦乐作品,你也许不知道它的名字,但只要一听到它欢腾的旋律,便能感到一种喜气洋洋的氛围。这首乐曲,就是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场曲——《春节序曲》。《春节序曲》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中国人心中“喜庆、团圆”的符号。

20世纪50年代,全国人民都投身于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在音乐创作领域,这一时期涌现了不少才华横溢的作曲家和新的作品。但是,这些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创作的作品,虽然体现了当时音乐创作上的探索和创新,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作品的民族性。这一问题困扰着李焕之。对于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团长、中央歌舞艺术团指导的他而言,怎样在音乐创作中融合民族音调,新的时代条件下音乐创作的形式与内容如何体现民族性,几乎是他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

1954年春的一天,李焕之外出办事。走在温暖的春风里,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空气里孕育着的希望和每个人脸上洋溢的自信和幸福。此情此景,似曾相识,是在哪里见到过这样的幸福、自信与满怀希望的笑脸?刹那间,李焕之的思绪回到了1943年的延安。

对,就是在延安,也是这样的春光里,军民一起舞起了火热的秧歌。当时的李焕之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一名讲师,与大家一起参与到热闹的“秧歌运动”中。欢天喜地的锣鼓,开朗豪放的唢呐,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和信心!想到这里,当时那支唢呐常吹奏的两首曲调萦绕在李焕之的耳畔,如此熟悉,如此亲切。李焕之的创作欲望突然被点燃了,他决定要写一部真正有浓郁民族味的管弦乐作品,就用这两首唢呐曲调作为第一部分的两个主题……李焕之兴奋地在心里不断唱着这两个欢腾的主题旋律,延安的一切此时都成了他创作的灵感之源——窑洞、窗花、纺车……每一个物件都充满着诗意,每一个黎明都会带来前方胜利的好消息!

按照作曲的范式,第二部分应该是全曲抒情的地方,李焕之平复了自己激动的心情,开始思考这一段音乐该怎样写。此时的李焕之又一次打开了记忆之门,他想起了自己刚到延安的时候。1938年,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肄业后,19岁的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在厦门和香港为进步诗人谱写了一大批抗日歌曲,随后又毅然奔赴陕北革命根据地,考入鲁迅艺术学院。几个月后,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李焕之接触到了醇厚质朴的陕北民间音乐,感受着它的热烈淳朴,也体会着它的细腻动情。在香港商人家庭长大的李焕之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他“浮游在神奇的人民音乐的海洋中”……

李焕之想起当年看到了一段小场秧歌调——婉转的旋律,优美的舞步,十几年过去了,那段音乐依然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这段音乐,最终被他写进了《春节序曲》柔情的第二部分。而这一部分,后来成为中央电视台在每年除夕固定播出的节目《一年又一年》的背景音乐。

作品的第三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变化重复。有了这三个部分,这部作品看似完整了,但李焕之觉得还缺少一个吸引人的开头。李焕之想起恩师冼星海的话:“个性化地处理传统音乐的音调,使之成为作曲家自身的语言。”想到这里,李焕之将他记忆中的陕北民间锣鼓点融合进来,一段从内心自然流淌出的鼓点,成了这首作品的引子。这段引子,后来成了千家万户收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提示音乐。

这首管弦乐作品作为序曲,与其他几首作品一起被称为《春节组曲》。这首《序曲》因为特别受人们喜爱,经常被单独演奏,因此被称为《春节序曲》。延安的岁月对李焕之的创作观有着深刻的影响,奠定了他“亲切但不庸俗”的创作风格。《春节序曲》是李焕之创作思想的实践,这部作品将西洋乐器与民族音乐元素融合,生动地传达了热闹欢腾、互相庆祝的节日欢庆气氛。60多年的时空转换,今天的人们依然能获得相同的音乐审美感受。

(周辰)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