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音乐记忆】克拉玛依,我爱你 ——《克拉玛依之歌》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一些国外的地质学者给我国扣上“缺油”“贫油”的帽子。没有石油,就意味着我国的工业现代化建设将举步维艰。
详细内容

????_20231219160355.png

克拉玛依,我爱你 ——《克拉玛依之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一些国外的地质学者给我国扣上“缺油”“贫油”的帽子。没有石油,就意味着我国的工业现代化建设将举步维艰。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根据自己数十年对地质力学的研究,坚信在我国辽阔的领土上,天然石油资源蕴藏量丰富。他带领地质队员夜以继日地勘察,终于在1955年,在我国新疆北部发现了克拉玛依大油田!“克拉玛依”是他们给发现的油田取的名字,在维吾尔语中,“克拉玛依”的意思是“黑色的油”。

发现克拉玛依大油田的喜讯很快在全国各大报纸上刊登出来,这个消息令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年轻的作曲家吕远在报纸上看到这个喜讯后,和全国人民一样倍感振奋,当即决定为克拉玛依、为这个历史性的事件创作一首歌曲。为此,他开始搜集资料和素材,还趴在地图上寻找克拉玛依的地理位置。他一边对着报纸想象着那个神秘的地方——蓝天、黄沙、克拉玛依……一边哼唱着零星的旋律。但由于当时他身在中国的东部,根本没去过西北,所以能搜集到的素材非常有限。

????_20240116161304.png

1958年初,吕远被分配到兰州炼油厂工地劳动锻炼。临行前,歌唱家朱崇懋对吕远提出希望,让他在大西北创作出一首歌,从一个“游子”的角度歌唱祖国的变化。吕远郑重地答应了。那时的兰州炼油厂工地还是一片旷野,在漫天黄沙中,吕远每天给炼油厂的工人师傅们搬砖、运沙、抬模板,身体非常劳累,但心胸却因为这广袤的西北大地变得宽广了。他将无垠的戈壁、夏日如火的高温、挥洒汗水的石油工人,以及大家对未来的期待都融入作品中,加上从工人们口中听到的对克拉玛依的描述,和自己在苏联电影《阿拉木图到兰州》中所见到的镜头,他的创作灵感被无限地激发了……白天,他在工作中用心体验,夜晚就埋头创作,终于在工人师傅的宿舍中写出了《克拉玛依之歌》。

3个月后,吕远接到回北京进行歌剧创作的命令。回北京后,吕远把《克拉玛依之歌》交给了歌唱家朱崇懋和吕文科,朱崇懋很快灌制了唱片,吕文科也开始在北京演唱这首歌。这首在西北创作的歌曲很快就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克拉玛依之歌》的歌词描绘生动入微、新颖别致,旋律构造巧妙优美,具有浓郁的新疆民族风格。歌曲中,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个骑着马儿的游牧人,前后两次来到克拉玛依。初见克拉玛依,只见寸草不生的无垠戈壁、漫天的黄沙,40摄氏度的高温,令游牧人望而却步;再见克拉玛依,辛勤的石油工人已经用双手把这里建成一座生机勃勃的城市,眼前的美景令人欢呼雀跃。这种鲜明的对比,通过歌词的细腻处理得以呈现。在旋律的创作上,吕远运用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民族元素,增强了场景的对比效果。歌曲中的弹唱风格,鲜明如骏马奔驰般的切分节奏,以及表现开阔心境的颤音,都充分地体现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克拉玛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勘探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它的发现,揭开了新疆石油工业大发展的序幕。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克拉玛依在21世纪初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原油产量上千万吨的大油田,因油而生的克拉玛依市,也是世界上唯一以石油命名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克拉玛依市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齐头并进、互为促进的绿色发展之路,成为戈壁中崛起的宜居之城,克拉玛依的蜕变,离不开第一代大西北石油建设者们的智慧和汗水。

吕远曾说:“音乐不只是生活的一种点缀,还要有积极的社会导向。如果没有这些石油战士建设克拉玛依,我写的歌仅仅是一枚黄叶。有了这个城市人民的汗水,才有了这首歌。”《克拉玛依之歌》用诗一样的语言和美妙的音符记录了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的重要轨迹。正是一代又一代石油工人们不屈不挠的奋进与拼搏,克拉玛依才有了歌中所唱的变化,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节点城市。

(杨晓)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