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音乐记忆】草原上的小夜曲 ——《草原之夜》

内容简介:

小夜曲,是一种源于中世纪欧洲的音乐体裁,常用来向心爱之人表达爱意,通常在黄昏或夜晚时唱起,以拨弦乐器伴奏,歌声缠绵婉转,悠扬悦耳。
详细内容

????_20231219160355.png

草原上的小夜曲 ——《草原之夜》

小夜曲,是一种源于中世纪欧洲的音乐体裁,常用来向心爱之人表达爱意,通常在黄昏或夜晚时唱起,以拨弦乐器伴奏,歌声缠绵婉转,悠扬悦耳。1985年,歌曲《草原之夜》,被誉为“中国式小夜曲”,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东方小夜曲”。与单纯歌唱爱情的小夜曲不同,《草原之夜》除了表达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之外,还与可克达拉草原的建设事业紧密相连,歌颂了军垦战士献身边疆的理想。

????_20240118145307.png

1954年,因为建设祖国的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五军第十五师全体官兵集体转业,在塞外边陲伊犁河谷屯垦戍边,成为伊犁垦区的开拓者。1959年,一部反映军垦战士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纪录片《绿色的原野》,在新疆伊犁河谷兵团四师六十四团驻扎地——可克达拉农场开始拍摄。

“可克达拉”,在阿尔泰语中意思是“绿色的原野”。可当时的可克达拉农场是伊犁河谷最艰苦的地方。当年,作曲家田歌跟着剧组来到可克达拉体验生活,看到的是“与其说是原野,不如说是荒原”的可克达拉,这里“两日一小风,三日一大风,风过处,荒沙侵卷,鸡飞狗跳,让人睁不开眼”。艰苦的环境虽然给军垦战士的生产劳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战士们的内心却充满着希望和柔情。在与军垦战士们朝夕相处一段时间后,纪录片的导演张加毅发现了这种强烈的反差,他想,应该在宏伟壮观的电影画面下,插入一首温情的歌曲,以表达战士们的心声。

在拍摄接近尾声时,张加毅与田歌一次外出散步,看到一群年轻人在篝火旁烤着打来的猎物。缕缕炊烟升起,一个维吾尔族小伙弹奏着民族乐器,唱起了关于劳动和爱情的颂歌,动人的歌声在美丽的草原上飘荡……此情此景,深深触动了张加毅,他当即掏出一个纸烟盒,借着落日的余晖,提笔写了起来: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不到一刻钟,就写出了几句通俗易懂、优美抒情的歌词。当晚,田歌谱好了曲,给战士们试唱。就这样,歌曲《草原之夜》诞生了。虽然是一首创作歌曲,但《草原之夜》却有着和民歌一样形式短小、歌词简练、易于传唱的特点。歌词借景抒情,既歌颂了可克达拉草原的美丽,也体现了歌唱者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

在抒情的唱词下,田歌在歌曲的开始部分引用了维吾尔族民歌《哈莱龙》的音调。音乐从低音区进入,旋律平稳,配合一个由弱到强的自由延长音,仿佛静谧的夜晚有人在耳边呢喃;第二句高八度唱起,与前一句的轻声述说形成对比,给人舒展开阔的感觉;第三句节奏较为紧凑,装饰音运用较多,叙事性较强;第四句由第一句变化发展而来,形成呼应,像是对前面乐句做出的补充和回答,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肯定,又使我们感觉到炽热的爱情之火即将燃烧。四句旋律的结束都停留在一个呼唤性的长音上,丰富了节奏的变化,也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整首歌曲采用了宫调式,音乐的前奏和间奏模仿了民族乐器“冬不拉”的音响效果,结尾衬词“来来来来”富有新疆民歌的语言特色,使得歌声悠扬婉转,余音缭绕,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草原之夜》诞生于1959年,但它以其柔美抒情的旋律,与同时代的作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正是这温情的旋律,倾诉着军垦战士们的心声,激励着他们的斗志,也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立志报效祖国的中华儿女,在艰苦的条件下心怀希望、奋斗不止!《草原之夜》,让人们记住了一个叫“可克达拉”的地方,也记住了在这里奉献青春和建设祖国边疆的兵团战士。

今天,伊犁河岸拔地而起的可克达拉市,已经成为真正的“绿色原野”。每年都有许多来自远方的游客,在这里亲身体验可克达拉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总是会点起篝火,尽情舞蹈,放声歌唱。《草原之夜》的旋律一次又一次在这绿色的原野响起,成为永远流淌在草原上的小夜曲。

(罗子璇)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