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音乐记忆】洪湖岸边是家乡 ——《洪湖水,浪打浪》

内容简介:

洪湖,是湖北省的第一大湖,它东接武汉,西挽荆州,哺育了千万楚乡儿女。洪湖清澄碧绿,水明如镜,湖中红荷灼灼、粉荷盈盈。洪湖,也曾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详细内容

????_20231219160355.png

洪湖岸边是家乡 ——《洪湖水,浪打浪》

洪湖,是湖北省的第一大湖,它东接武汉,西挽荆州,哺育了千万楚乡儿女。洪湖清澄碧绿,水明如镜,湖中红荷灼灼、粉荷盈盈。洪湖,也曾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土地革命时期,由贺龙、周逸群等人在洪湖领导创建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苏区之一,有力地配合了各地区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为积蓄和发展中国革命力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58年,为了向即将到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献礼,湖北省实验歌剧团决定创作一部歌剧,团里成立了一个集体创作小组,到洪湖进行创作采风。在这一次的采风过程中,创作小组听到一个当地人人称颂的真实故事:1928年,贺龙带领部队来到这里领导土地革命。为了反抗国民党的统治,保卫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政权,洪湖革命区的群众在各地陆续组成了农民武装,其中就有赫赫有名的洪湖赤卫队。

????_20240119153528.png

采风回来,创作小组的同志们商量决定:就以洪湖赤卫队的故事为主线,以我国民族音乐为基础,创作一部“中国歌剧”来纪念这段革命历史。剧中的故事发生在1930年初,红军因为战略转移离开了洪湖,当时的国民党保安团和恶霸彭霸天趁机卷土重来、欺压百姓。洪湖赤卫队党支部书记韩英和队长刘闯带领赤卫队员和当地百姓,同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依靠智慧和群众的力量赢得了胜利。经过讨论,大家最后给歌剧定名《洪湖赤卫队》。

1959年6月,歌剧《洪湖赤卫队》在湖北首演,当年10月到北京演出,获得了广泛的好评。特别是这部“中国歌剧”中的许多唱段,集故事性与音乐性于一体,激励人心,受到大家的喜爱,后来都被广泛传唱,其中,《洪湖水,浪打浪》就是特别受欢迎的一首。

洪湖当地流传着一首歌谣:“洪湖水呀红又红,洪湖渔船大不同。船头站的赤卫队,船后坐的是贺龙。”这首歌谣就是《洪湖水,浪打浪》的歌词创作灵感的来源。词作者们用通韵(指两个或多个可以互通的韵部)的押韵形式、白描的手法分前八句和后四句两片,上片描写洪湖美景,下片抒发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歌词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情感刻画却细腻自然。

《洪湖水,浪打浪》的旋律则取材于湖北襄河民谣《襄河谣》。在创作《洪湖赤卫队》之初,创作小组曾到天门花鼓剧团学习花鼓戏和天门民歌,并收集音乐素材。张敬安、欧阳谦叔收集到《襄河谣》这段素材后,将它加花、变奏,并运用到歌曲之中。《襄河谣》原本是一首哀婉悲凉、描绘襄河人民生活变迁的歌曲,但经过作曲家们的改编,运用到《洪湖水,浪打浪》中时,节奏变得宽广,曲调变得明快。歌曲的前奏由管弦乐器奏出,在配器上采用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作曲技法;主体部分由明快绮丽、富有襄河民歌色彩的旋律组成。在歌剧的演出中,歌唱家王玉珍那清脆婉转、优美甜润的声音,将旋律衬托得更具有幸福的味道;歌曲的最后,采用剧中人物韩英和秋菊女生二重唱以“合尾”的形式,表达了洪湖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

“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呀么是家乡啊……”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是一首依托于真实的革命故事、令人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抒情歌曲。创作者从民间音乐中汲取了创作灵感,又采用民间乐器伴奏增加了它的艺术表现力,向世界充分证明了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朴实自然的歌词、优美动人的旋律,细腻自然的情感表达,使这首歌曲成为一代中国人心中长久的记忆。

(杨晓)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